《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它既强调文化资源本身要“优质”,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又强调供给方式要“直达”,着力打通基层文化资源“最后一公里”的堵点,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群众需求精准把握机制、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文化资源整合联动模式,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精准把握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的需求。优质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对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领域供给的主要问题已由“多不多”“够不够”转向“优不优”“好不好”。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精准把握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的需求,重视群众对文化供给的反馈评价。摸清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的真实需求。全面系统地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动态,以优质文化资源需求征集反馈机制为抓手,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系统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真实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群众文化兴趣和文化消费数据,对文化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立体画像,并做好记录、汇总、上报工作,及时将群众的需求信息上传下达、互通共享,从而为更加精准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决策依据。重视群众对文化供给的满意度测评。今年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苏州草坪音乐会”,以及“家门口”赏好戏、看大展、享非遗系列活动等火爆出圈,成为轰动全国的文化盛宴。这些公共文化供给的成功案例证明,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必须重视群众对文化供给的反馈和评价。要坚持百姓点单、政府与文化机构接单、供给方送单、群众评单,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纳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考核体系,促使人民群众从“被动接受文化服务”向“主动参与产品定制”转变,倒逼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增效,引导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精准匹配、供需两旺。
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我服务能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把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自我服务能力,让群众做主创、当主角,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激活沉睡在基层的文化资源。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引导。鼓励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结对子”,通过积极提供艺术指导、场地、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便利,帮助基层培育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扎根群众的文艺团队,依托江苏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提质增量,让群众成为基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共创者和合伙人,提升城乡基层文化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汇聚基层文化合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通过政府委托运营、项目授权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承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运营公共文化设施,按照标准规范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促进基层文化类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鼓励经营类优秀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培训机构参与开展各类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让人民群众便捷地享有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基层“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针对基层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能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把“送文化”与“种文化”、“送人才”与“育人才”结合起来,选派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专业特长的人员,作为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指导基层开展文化建设。按照“发现一批、培养一批”的原则,帮助基层“种”好文化“种子”、“育”好人才“苗子”,逐渐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组织自身的造血能力,帮助基层破除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优质文化资源“接不住”“留不下”的发展瓶颈。
创新优质文化资源整合联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还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必须创新优质文化资源整合联动模式,加强城乡资源整合,推动优质资源跨界融合,创建新型文化阵地,提高优质文化资源供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加强城乡优质文化资源整合。直面部分群众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不够“解渴”的呼声,在省、市、县三级调度体系基础上,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资源协调调配机制,加大城乡、区域、行业优质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城乡优质文化资源互联互通,积极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向偏远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新就业群体等倾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跨界融合。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大势,探索以优质文化资源为中心整合其他各种公共服务资源的新模式,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构建文体设施、艺术推广、全民阅读、文化艺术体育科普等联盟,放大优质文化资源的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落地,让群众能够通过“云端”“指尖”便捷对接高质量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新空间。让优质文化资源在基层“触手可及”,打造一批新型文化空间是必要的硬件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城市更新工程,统筹打造小剧场、文旅驿站、非遗工坊等“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文化空间,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介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小阵地”涵养群众精神“大世界”。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与城市文脉保护、社区生活圈打造、数字文化服务等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从而真正打通优质文化资源共享“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