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阜大地中西部,有这样一座城——它享有“千河之城”“水乡明珠”“中国天然氧吧”等美誉,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还是获评江苏省唯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实践基地”的城市,它就是建湖。近年来,建湖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锚定“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目标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把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湖新实践的强劲引擎,凝“新”聚力,向“新”提质,不断为打造最美“江淮绿心”增光添彩,用心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湖答卷。
夯实“绿色家底”,守护“千河之城”生态好风光
从九龙口湿地的万顷碧波到淮剧小镇的古韵新声,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改善到国家级非遗建湖杂技的传承发展,一出生态禀赋与文化基因相映生辉的人文乐章正在建湖奏响。建湖,这片镶嵌在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板块的“千河之城”,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作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潟湖型原生态湿地,九龙口湿地素有“金滩银荡”之美誉,也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座3000多公顷的“天然氧吧”里,24种浮游植物与16种浮游动物于粼粼波光间轻盈起舞,27种大型底栖动物浅藏泥沼,43种鱼类穿梭于清澈的湖荡,99种昆虫在林草间低吟浅唱,210种维管植物如繁星般点缀在此,从振翅千里的候鸟到栖居枝头的雀鸟,149种鸟类翱翔其中,一同构筑起万物共生的生态宝库。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0多个,栽植湿生树木10万多棵,有序推进万亩“退圩还湿”“退渔还荡”等工程,水质常年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成为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乐土与驿站。这不仅是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诗意回应。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非遗传承与生态保护相互赋能,建湖走出一条“文化经济化”的特色发展之路。早在2008年,建湖淮剧、杂技同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湖依托淮杂文化底蕴、立足独特的地理和历史风貌,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理念,把九龙口湿地岸边的古村沙庄建成集“淮杂”传承、沉浸式演出等于一体的淮剧小镇。小镇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底色、产业为支撑,深挖“淮杂非遗、湿地世遗”等稀缺性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双遗”模式文旅新地标。“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成为小镇一张靓丽名片,让游客在流连间深刻感受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
文旅深度融合释放经济新活力。淮剧小镇的名气越来越响亮,《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的播出,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淮剧传习所、剪纸研习社、沙庄戏苑等寓教于乐的创新互动场所,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旅游”的乐趣;淮潮好戏、乐队驻唱、国风巡游等原创IP轮番登场,变流量为留量……“灵龙水乡·淮杂故里”2024年共接待游客1057.63万人次、增长47.86%,营收6.8亿元、增长85.18%。从过去的单一湿地游,到如今文旅融合的小镇游,生态旅游已成为建湖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勇当“碳路先锋”,激发“水乡明珠”产业新动能
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建湖答卷”,各领域齐头并进、稳步向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正勾勒出一座生态之城、产业之城、活力之城的美好图景。
随着数智化、绿色化理念深入人心,建湖正迎来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关键时期,“智改数转网联”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必修课”。建湖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加快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打造零碳工厂和零碳建筑等示范项目。亿隆盛、正伊品等纺织企业上新细纱机、自络筒等智能化设备,莲源、森达热电等高能耗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正以技术革新为驱动力,推动产品“制造”向品质“智造”转变。从传统向高端发力、从制造向“智造”迈进,建湖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目前已创成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4家,鸿达、悦阳2家企业通过国家级绿色工厂认定,高测、润达等7家企业建成省级绿色工厂。
建湖不仅致力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更着眼于新兴产业的培育。2019年以来,建湖把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培植,从中细分出6条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速向高端产业链、高质产品链、高效价值链攀升,总量占全县工业比重70%以上。高端装备产业形成以石油装备为主导,工程装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全球每10台石油钻机就有1台装有“建湖芯”;新能源产业聚焦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等产业链,成功引进国检集团、锦州阳光、广州鹿山、耀宁、益佳通等企业,基本形成“光、储、充”一体化发展格局;电子信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产业链,已落户飞骧、北一、功成等一批优质企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初具规模。建湖新兴产业的版图加速铺展,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也越走越稳。
面对产业发展新风口,建湖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园,提前规划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在机器人赛道上,建湖以普渡机器人为龙头引擎,全力推进海柔箱式仓储机器人、优地服务机器人、柳叶刀医疗机器人、木蚁无人叉车等重点项目建设,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在低空经济领域,建湖充分发挥全省首家A1级通用机场载体优势,引进和培育无人机制造、航空物流、低空旅游等相关企业,形成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飞行服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飞行培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无人机试飞基地等“四中心一基地”初具雏形,“天空之城”的想象正在成为现实。机器人、低空经济两大未来产业正在建湖蓄势腾飞。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建湖以创新图谱编制为抓手,精准指引产业创新方向,一系列亮眼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鸿达公司自研的国内首套175MPa采气井口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新恒鼎公司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入选省首台(套)重大装备,益佳通公司推出的2MWh超级移动“充电宝”开辟工业移动充电新赛道。与此同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5%,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6家、市级创新联合体5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建湖正以创新为笔、智造为墨,书写着“江淮绿心”向“千亿之城”跃迁的壮丽篇章。
坚持“逐绿向美”,推动“最美绿心”服务更优质
暮春初夏,在高速公路出入建湖的匝道处,可以看见这样一幅蔚为壮观的景象:成千上万只鹭鸟逐绿而飞,翩然起落于茂林繁叶之间,像是在欢迎近悦远来的宾客,又像是传递这样的信息——这里是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的热土。
“硬实力”的支撑,得益于“软环境”的优化。建湖围绕“审批快、成本低、服务优、满意度高”大做文章,用心用情擦亮“建效快”营商环境品牌。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县级“新型工业化政策措施18条”“激励科技创新10条”等自主扶持政策,为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金融和政策支持;深化企业开办“一类事”改革,搭建市场准入“码上服务”平台;升级政务服务模式,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设立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专区;推广“建效快”一体化为企服务平台,扎实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助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深化市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应用,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这一系列“零距离”“心贴心”的优质服务,给经营主体吃下了“来者悦、来者安、来者赢”的“定心丸”。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否“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成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环境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建湖创新创业,2021年以来,建湖推出《黄海明珠人才建湖计划》等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重点面向领军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共发放人才卡2550张,发放人才补贴资金7553.6万元,人才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大幅提升。同时,做好企业用工和人才就业服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进校入企”政策宣讲,让人才新政宣传进重点企业、进工业园区、进合作高校。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理工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组建建湖籍大三、大四学生联络群,推动产业需求与高校供给无缝对接。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数字赋能是关键。建湖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聚焦“数字驱动化、政务增值化、交易智能化”工作布局,推行“首席数据官”“超级数据员”制度改革,构建了全县数据资源“一本账”。全力推进政务服务“五端”(PC端、移动端、大厅端、自助端、客服端)协同运转,将“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与“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度融合,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自助办”“智慧办”;推行全程“帮代办”、证照“集成办”、勘验“云上办”、部门“协同办”的“四办”服务,精准定制“基础+增值”服务套餐,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智慧”准入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智慧化,推动交易全过程信息共享、统一规范,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再提升注入新动力。□
(调研组成员:周斌、高民、袁文、霍宏光、孙秋香、沈育茂、陈远跃。群众杂志社建湖县实践基地供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