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翻开《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其中《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一文就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二〇三五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刻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技的创新发展能够引发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这种“科技—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传导机制,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论断,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
步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价值愈发凸显。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为突破点,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占据研发创新的高附加值环节,而低端制造环节则面临挤出效应。当前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深层矛盾,本质上是传统生产力质态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冲突,即低端制造业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倒逼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下,需要将科技创新纳入生产方式变革的整体逻辑。它不仅强调科技对生产力“量”的提升,更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共享”。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是我国主动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
着眼大局把握科技创新的关键地位作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犹如撬动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不仅是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核心引擎,更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功能。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颠覆式创新,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文中提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能够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我国本土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而科技创新则是贯穿其中的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科技创新之所以成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支撑,在于其不仅能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更能通过技术渗透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当前,我国既面临技术迭代的“时间窗口”,也面临制度型开放的“压力测试”。唯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链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才能让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在《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国内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满足国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够实现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和顺畅。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能够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可以说,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力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进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增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支撑。
集聚统筹之力,打牢创新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能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下坚实基础。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要促进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等高度渗透融合,形成社会复合资本,构筑高质量发展坚强底座。
做好融合文章,强化双向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下,产业形态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创新密集型为主,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也更加多元。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高效对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有待加强等问题依旧存在。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双向赋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资源布局,共享发展成果。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使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经济布局思路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可见,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和潜力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推动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
(作者系河海大学社科处处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