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创新文化。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创新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文化与科技具有密切关系。创新文化作为科技突破的“催化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与力量源泉。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沃土。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连续性是当前建设科技强国的自信源泉。2025年初,宇树科技、DeepSeek等科技企业的惊艳亮相引爆舆论,也促进了许多城市的自我反思,其中一个普遍共识就是:创新文化如同“超级黏合剂”,能够将制度优势、人才储备、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有机融合,汇聚成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动能。
今天,建设科技强国不仅依靠技术层面的追赶、超越,更借助于文化文明的发展、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曾几何时,“李约瑟难题”困惑着多少科学史专家,但现代工业化进程逐渐给出一个答案:社会文化氛围是否鼓励创新、倡导创新,极大影响着科技创新发展,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浪潮,不断刷新着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科技创新无疑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引擎,我们必须加快培育创新文化环境,以创新文化孕育释放更大发展潜力。
科学把握创新文化的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的本质,是科技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与生态系统的总和。
创新文化是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的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观念形态的创新文化,包括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态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科学家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土壤,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种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的精神共同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科学家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创新文化是以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为表征的生态场域。科创生态场域是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等,包括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构建科研环境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搞的事业,我们是先行者、探索者,没有人给我们提供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态度的经验。”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掌握历史主动表现为创新主动,培育创新文化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氛围,在不断创新中掌握历史主动。一方面,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长期培育和资源积淀。因此,创新文化不仅意味着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同时也必须宽容失败,要求我们在为创新成功者喝彩的同时,也要尊重创新失败的探索者。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的方法路径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坚持守正创新的根本方法。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守正,守的是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淬炼,是中华民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基因。创新文化是在此基础上的探索,唯有守得住中华民族共同的“根脉”,创新才有根基、有底气。守正,守的也是文化“魂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培育创新文化,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推陈出新。一方面,创新文化意味着“革故”,在新与旧的交织中,破除对经验、本本的迷信,克服唯书唯上、崇古崇洋的思维习惯,打破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实现观念的更新与突围。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意味着“求异”,掌握主动性和创造性,敢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干前人没干过的事。要敢于怀疑、勇于批判,营造一个人人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真正让创新意识迸发涌现。
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创新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下催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科技强国建设,必须立足“长期主义”、投入“耐心资本”,培育全域创新文化环境。要探索建立制度化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消除先行探索者的后顾之忧。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科研素养评价比重,将创新精神融入考核评价、成果奖励等具体环节,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构建健全的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要推动教育体系革新,构建全链条的素养培育体系,打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母体”。要加强全球对话,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塑造文明互鉴的中国创新文化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领域构建有助于催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环境。□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事处)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