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挺起产业脊梁

发布时间:2025-07-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着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创新为抓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711家、累计2215家,居全国第一……在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中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厚植发展优势的先手棋。江苏正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定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奋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挺起现代化产业的硬脊梁

让企业成为创新先锋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作为制造业大省、民营经济大省,江苏一直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助力企业推进创新发展、锻造核心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锋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江苏着力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以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帮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先后出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培育独角兽企业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11条支持举措、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14条措施等组合政策,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100行动方案、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等方案举措,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统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分类施策增强企业科创基因。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建立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以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发挥独角兽企业颠覆性创新作用,加快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聚焦未来产业领域发掘培育独角兽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主力军,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精准适配、高效集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群体,探索产业+孵化”“投资+孵化等孵化新模式、贷款+外部直投等融资新模式,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

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构建结合的企业创新载体平台,支持企业精准实施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围绕重点集群和产业链,着力优化创新中心布局,完善梯度培育机制,组建省级培育库。引导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全球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载体能级。目前,全省累计建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11家,通过组织有序的协同研发,突破了集成电路先进封装、高性能有机纤维、气血交换膜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产品。

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企业已超5.7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新增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的独角兽企业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全省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全球产业竞争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江苏正以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为突破口,用系统思维重构创新生态,探索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科技产业高效转化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长期以来,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江苏的破题之道,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同产业链无缝对接、双向赋能。在苏州工业园区,这条的融合已进入深水区。园区依托纳米技术创新集群,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迭代的全链条体系: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等国家队聚焦前沿材料研发,纳微科技等龙头企业牵头攻关细分领域关键技术,园区科创基金同步跟进早期介入、长期陪伴2024年产值突破1700亿元,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研发等10多个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突破,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面对卡脖子技术和产业重大需求,单一主体往往力不从心。为此,江苏推出创新联合体模式,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组织形态,构建起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直至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内循环。亨通集团携手14家单位成立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授牌不到半年便取得重大突破,联合攻关的量子通信光纤将传输损耗降至0.15dB/km的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海纤损耗值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22年以来,江苏已分3批、累计建设25家省创新联合体,涉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12个产业领域,并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领域分别牵头建设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长三角chiplet集成技术创新联合体、长三角中药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合体。通过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孵产业培育全链条内循环,实现了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的有效联合,也为开展技术攻关、打造产业链生态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人才是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的核心要素。江苏不断建强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技术经理人等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对接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车间产线、田间地头转化应用。科技镇长团由县区组团转为产业组团,紧扣服务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和1650产业体系,将全国科创资源精准匹配到江苏产业发展第一线。产业教授自2010年首创以来,先后11次从企业、科研院所选聘科技企业家或总工程师等超过4000人次,补齐了高校离产业一线较远的短板,也让更多资源共同向应用端发力,引发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连锁效应。科技副总历经十余年选聘,让近万名高校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副总工程师等,引导企业柔性引进科研人才。技术经理人是推动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力量,目前全省已培养技术经理人1万余人,建立技术经理人事务所100家。

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到创新联合体的机制突破,再到科技人才队伍的精准服务,江苏正以链式思维重构创新生态,探索出一条需求牵引要素集聚协同攻关产业落地产学研用全链条转化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是将市场逻辑创新逻辑有机统一,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流动起来,让成果加速转化。

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既关注产业的未来,又布局未来的产业,江苏坚持两篇文章一起做,更好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

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连接为抓手,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数字赋能,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升级传统产业,推动老树发新芽。深入推动化工、纺织、钢铁、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持续巩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进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新兴产业。2024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3%左右,保持基本稳定、全国最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89.0、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9.2、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徐工集团连续7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轮式起重机起重纪录,一次次将全球第一吊的吊装重量推向新的高度;苏州协鑫集团全球首创FBR颗粒硅技术,碳足迹表现国际领先,带动光伏全产业链降碳,年减排超1000万吨二氧化碳。

得益于江苏良好的产业生态,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未来产业也无中生有地来了,正在加快培育。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特别点出了江苏的未来产业。近年来,江苏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成长型未来产业,积极布局量子科技等前沿性未来产业,着力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江苏已形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15.2万台套,占全国总量的28%,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速更是超过50%。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的焦点赛道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现已成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543.9亿元、利润总额达730.4亿元,分别占全国15.1%17.9%,均居全国第一。量子计算作为颠覆性技术革命的代表,正以重塑全球算力格局的态势推动新一轮科技竞争。江苏在量子计算领域已形成政策、技术、产业、生态的全方位布局,成为全国量子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苏州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完成20比特量子计算机研发,实现了从稀释制冷机到测控仪表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国产化率已达100%,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1650产业体系,超前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50%,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第2位。硬核技术有中育新,前瞻布局无中生有,创新生态新中成势,江苏正以加速度姿态重塑产业竞争版图。

(调研组成员:周斌、丁元新、丁和平、陈伟龄、张宁、陆国建、金浩昊)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