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其中列首位的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将更好发挥跨江融合“桥头堡”作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作新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江苏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打造跨区域创新引擎
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深化协同创新,加强研发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
加强高水平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科研机构答题”合作共赢模式,推动创新资源精准配置,支持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硬核科技实力筑牢产业发展根基。依托中新合作和中奥苏通生态园国际平台,深化跨国技术合作,引导优势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国际创新合作水平。
引育高素质人才。围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双招双引、金英计划等人才评价和激励政策,构筑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吸收上海、苏南等地溢出人才资源,拓展联合引才、柔性引才等多元化智力共享模式,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型人才生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双元制”培训考试中心,举办中德“双元制”技能大赛,充盈高技能型人才“蓄水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高效联动。
健全高质量保障。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用足用好中金资本、清控金信等科技金融工具,常态化开展“金融惠企下午茶”等活动,通过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投入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重点支持高精尖项目的早期孵化和成长期培育。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实施企业发明专利“滴灌培育”计划,以“一对一”定制化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知识产权向高价值资产转化,激活科技创新内生动能。
深化产业创新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守牢实体经济根基,以创新赋能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跨江协同促产业强链。持续放大互联互通、先行先试优势,全力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更深层次对接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加强跨江融合产业创新协同耦合。深化股权合作模式和收益模式,主动承接上海、苏南等地产业项目资源外溢效应,推行市场化招商、全员招商、链式招商,靶向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强链补链延链的“三高一链”项目。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等模式,推动产业“有效嵌入、错位发展”,力促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长20%。
以智改数转促产业焕新。抢抓“两新”政策机遇,加速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促进产业和贸易发展协同增效,重塑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发展壮大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前沿新材料、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聚焦江海联动,以深远海装备为主攻方向,打造创新型海洋特色产业园,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同步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两业融合,赋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商圈经济促消费繁荣。悉心打造南通中心休闲旅游商圈,不断提升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吸引力,加快推进国防科普教育基地、国际马术俱乐部等项目建设,持续放大城市文化IP形象小江豚“蓝叒叒”效应,积极拓展夜间经济、文旅融合等消费场景,通过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都精彩,带动消费市场稳步繁荣发展。
力促产创有机融合,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聚焦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主体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和产业创新“核心增量”双向赋能、高效转化。
健全机制破除壁垒。充分发挥苏州自贸片区苏锡通园区联动创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效推进“软件转移”,巩固拓展已落地实施的百余项改革创新经验成果,消化吸收、复制推广产业发展、金融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改革举措,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项目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双向循环机制体系。
建强载体筑牢支撑。深度对接长三角国创中心等优质平台,高标准推进南通创智天地、中新(南通)产业合作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加快形成“核心驱动、两轴联动”的创新格局。推进现有孵化器迭代升级,大力引进一批研发中心、检测检验平台等高能级配套载体,形成完整的创新服务链条。拓展与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的合作,深挖“科创飞地”潜能,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创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壮大主体激发潜能。聚焦上海、苏南等重点区域,围绕优势产业链绘制科技招商图谱,精准招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成长性的科创企业与研发机构。深入推进科创苗圃培育计划,分阶段提供“保姆式”扶持,切实提升转化率,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独角兽”—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厚植创新协同沃土,构筑全链条创新生态
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优化城市服务,为创新创业者构建优质发展生态。
营造创新氛围。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等途径,广泛宣传创新人物事迹和典型案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浓厚尊重企业家、尊重创新创业者的社会氛围。定期开展“爱企日”活动,畅通“政企通”服务热线,真心实意地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做靓营商品牌。对标上海、苏南一流营商环境,根据企业需求更新营商环境提优举措,持续擦亮“苏锡通·舒心办”服务品牌。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巩固放大全国优秀案例“一次查·一起查”改革成效,探索更多有力度、有温度的服务举措,形成一批有成效、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样本”,助力企业专心创新、安心发展。
优化宜居环境。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抓好绿美园区、和谐园区、平安园区建设,解决创新创业者后顾之忧,让城市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