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葛崇勋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大使命,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和高新区分别位于科技成果转化重要的两极。加快推进双高协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推进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江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能,高校、园区双向协同、双向奔赴、产教融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平台载体建设有亮点。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承载区,建有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苏州建成的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肩负探索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可复制可推广模式的使命。高校专利转让有成效。至2025年初,全省高校院所存量专利达16.1万件。2024年全省高校院所全年转让许可专利10010件,首次突破1万件,同比增长14.4%。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连续5年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全国前50名。各地积极行动有特点。南京高新区集聚了十多所高校,与高校保持良好的协同合作模式,共建大学科技园、国际创新港、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苏州高新区成立高新区产教研融合发展联盟、产教研融合发展基金,推动校企合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秀人才、转化一批创新成果。

由于校地创新定位不一致、科技人员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原因,江苏高校与高新区之间科技成果转不动、用不好的梗阻依然存在。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高新区和高校两大创新主体协同优势,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实施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激发源头创新活力,提升供给质效。加强全省战略部署,建立联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通报机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要素统筹。各地应建立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度化推进重大事项合作、重点问题落实。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紧紧牵住高校牛鼻子,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学科更新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大力培育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以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平台、一流成果,全力支持高新区发展。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突出园区、企业主体作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支持高新区与高校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和引领性共性关键技术供给。引导激励高校围绕地方重点发展产业和企业实际需要,通过定向配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技术攻关,促进更多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联合培养产业创新型人才,提供持续创新创业活力。携手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立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教育体系,联合培养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人才团队。支持高校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培养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转化效能。坚持依托一个科研平台、落地一个领军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集聚一个双创团队四个一协同推进,推动重点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重大研发平台。加强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重点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以科技领军企业作为链主,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以高校院所为支撑,强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化、平台化发展,高效衔接创新链各环节。依托高校以及龙头企业,引导高校和园区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开展联合中试基地、应用场景示范、概念验证中心等成果转化载体平台建设。鼓励中试平台向前延伸到高校,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形成成果转化闭环。加快建设全省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立双向联动的转移转化机制。组建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高校分支机构,协同高校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高校提升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水平。支持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位。

创新协同合作机制,构建转化新模式。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和企业技术需求,推广高校一个学科服务一个行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产业、一个课题组服务一个大型企业三个服务协同模式。支持大学科技园牵头成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探索形成大学科技园孵化转移+高新区落地转化协同模式。建立校地共建共享人才机制,积极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助推高校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推动校地双向奔赴,推行高校和园区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聘制度。在专利技术许可、转让合同中,探索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探索构建以科技经纪人为中心的成果转化模式,共育技术转移领域专业化人才。开展公益性高层次技术经理人交流培训,强化技术经理人服务能力。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转化活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运用好苏科贷”“苏知贷”“专精特新贷等财政风险补偿产品,进一步扩大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概念验证等偏早、偏小项目实施。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推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健全拨投结合投入机制,打造专项财政拨款+产业引导基金+社会耐心资本的资金池,创新科研项目投入经费与市场同价转成股权的机制。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的科创类子基金投资决策和激励容错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进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分配与激励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纳入考核指标。鼓励高校探索开展股权奖励、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探索形成知识产权计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模式新路径。鼓励组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引导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宿迁学院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