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现代化进程。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价值标杆与精神旗帜,凝练了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与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核心要义,体现为理想信念、根本使命以及教育智慧的深度融合。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以从“师风师德—育人素养—传承使命”三个着力点出发,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的行动方案,锻造一支深耕育人沃土的“大国良师”队伍。
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为引领筑牢师风师德根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位于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标明了高校教师的精神坐标。这种理想信念,要求教育家以家国天下为视野,自觉将教育实践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紧密相连,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个人的教育理想熔铸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壮阔征程,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书写不平凡的育人篇章。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此为指引,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将教育家精神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深刻领会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育人实践的工作,积极组织教师投入社会调研与实践中,通过投身基层学校支教、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等方式,让教师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国情、社情、教情的认识,进一步坚定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立教之本,确立了高校教师的使命坐标。正是基于这样的使命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关乎价值引领的深度与广度,是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本。教师践行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秉持诚信仁爱之德,以严谨治学之风垂范;其次,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最后,通过设立“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荣誉奖项,选树师德典范,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
以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为引领培育专业育人素养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艺术之门。育人智慧既承载着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映射出教育的本质性价值诉求。教育绝非单向度的知识传递,而是以智慧启迪为进阶,以心灵润泽为旨归的完整生命培育过程。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结构清晰、内容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机制,推动教师在研读教育经典和专业著作中深化对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理解,夯实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导向的培训项目,引导高校教师探索多元化教学策略,鼓励教学反思与同伴互评,提升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的能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行知之道。“勤学”强调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求以开放姿态汲取新知识,更新学科前沿动态,打破思维定式;“笃行”则突出知行合一,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设计、学生互动等环节检验认知,避免纸上谈兵;“求是”蕴含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以事实和逻辑为根基,敢于质疑、勇于纠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则是时代使命,鼓励教师突破传统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或评价体系中探索个性化方案,点燃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高校教师的躬耕之道,在于潜心钻研,深耕课堂,精研教法,在持续的学习探究中深化教育理念,学有所得后实践其所学,敢于创新教学范式,在知行合一中求得突破,方能切实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育人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
以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为引领赋能文化传承使命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根。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热爱教学,表现为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情感基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不仅将教学视为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追求;第二层次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仁爱之心的核心体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品德修养;第三层次是甘于奉献,甘于奉献是仁爱之心的最高境界,教师的工作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和人格的引领,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长期坚守和无私奉献上。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弘扬仁爱精神,需注重从制度机制与文化氛围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师德师风培训、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体系,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情感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和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教师将仁爱之心内化为职业情怀,外化为育人行动,推动教师群体形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价值共识,进而构筑一支师德高尚、充满温度的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高远之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未来人才的重任,需将自身职责与国家利益深度融合,既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又要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启示我们,高校教育亟须构建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相融合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要成为文化自觉的示范者,通过深入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在教学科研中彰显文化自信。此外,高校要积极构建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将文化传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在评价制度上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倾向,激励教师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