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之功,五谷丰登;耕织之恩,千秋以盛。自2016年起,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多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肯定了现有农遗保护利用工作的发展方向。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农耕历史的宝藏,其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源于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长期发展,涵盖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地方传统农业知识与文化价值体系。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益于美丽乡村建设。
江苏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水系,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农业形态与实践。《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塑造‘水韵江苏’品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脉络暗合美丽江苏建设道路,从垒土成垛、茶果复合、基塘农业的耕作实践,到湖泊湿地、沙地圩田的乡村景观;从拥有亿年火山、万亩桃园的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到以源远流长的生产历史、独特的蚕桑种养技术、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巧夺天工的丝织技艺为特征的吴江蚕桑文化,江苏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对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大有裨益。
以农遗智慧为根,承载生态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具备自然、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多重维度,蕴含着农耕时代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经验。以农遗智慧为根,承载生态价值,必须以传统实践为依据,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重新理解与定位,采用科学与人文双重视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构建生态复合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与经验,当前倡导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均可从中汲取灵感。农业文化遗产所构建的生态复合农业系统,具备更好的大气调节、营养保持和病虫害控制能力。其通过植物化感作用和合理利用生态空间,提高作物抗病性与生产效益。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通过自然径流与生活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水土保持与环境净化,推动资源的高效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以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为例,吴中人在洞庭山的低山丘陵地区,将碧螺春茶与柑橘、杨梅、枇杷等果树复合种植,形成一种独特的立体农业模式。茶树与果树相互交错,枝丫相连,根脉相通,果树的花粉和果实落入土壤,为茶树提供丰富的养分。果树为茶树提供荫蔽,调节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进而改善土壤结构与肥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这种模式赋予碧螺春茶以天然香气和果味,还通过植物间的互补作用,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茶果复合系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如雨水收集和土壤保持,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形成一个自我维持、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现代社会集约化农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农业正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致使存留和保育在传统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大量丢失。农业文化遗产在挽回这一生态失衡的过程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智慧与实践。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作为农业实践最完整的部分,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经过漫长时间的变化,仍得以保留。以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为例,其包含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和沼生生态系统,大量生物栖息其间,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当地人民长期对高邮水陆环境的合理利用,形成兼具农业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的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高邮湖湿地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间栖息着大量水生、沼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包括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省级保护动物。传统农业品种亦是优质的种质资源,高邮产的“双黄鸭蛋”和“高邮湖大闸蟹”尤为经典,双双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循环过程会形成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以江苏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为例,当地人民克服地势低平、水患频发的自然条件,建立起高效的围田与灌溉系统,创造出适宜金针菜生长的圩田环境,孕育出“条长粗壮、色泽黄亮、营养丰富”的丁嘴金针菜。金针菜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根系发达,适合在南方酸性红土中生长,可拦淤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宿豫地区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金针菜,尤其在水土易流失区域,如田埂和沟坡头栽种金针菜,形成固土带,减缓洪水带来的水土流失。该系统可高效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水土环境保护、土壤可持续发展等作出卓越贡献。
以农遗景观为叶,彰显农耕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景观是中华农耕文化的物化形式,为世人提供生态景观、传承农耕知识、彰显农耕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供生态景观。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结晶,是当地居民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外部条件,巧妙改造大自然的产物,经过长年累月的探索与实践,创造出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水网密布区域的农民,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形成高低错落的垛田;沿海滨湖区域的农民,筑堤围垦,创造出适合耕作的圩田;群山环绕区域的农民,克服陡峭地形的限制,修建出壮丽的梯田。以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为例,蚕、桑、鱼、羊种养技术呈现出水陆交接的农业种养景观。吴江人在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土在水塘的四周堆成塘基;在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再用蚕沙喂鱼,含有鱼粪的塘泥作肥料返还塘基;桑树的枝条和叶片可作为湖羊的主要饲料,羊粪又可当基肥。桑地、蔬菜、鱼蟹、湖羊等多要素交汇,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景观。
传承农耕知识。农业文化景观承载着传统实践知识和技术,是农人生产和生活的核心。不同区域因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及人类社会应对方式,会形成不同特点的传统生产技术知识、本土生存与发展智慧,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高低错落的垛田便于排水,防止洪涝灾害,垛旁的河沟里放养鱼蟹,凝结着精湛的土地利用技术;广袤无垠的沙地圩田,由先人代代修筑捍海堤以御海水而来,凝聚着高超的拓荒退盐技术;连绵的梯田坐落在层层群山之间,水资源管理技术、土壤保持与改良技术、耐寒植物育种技术等最终孕育出壮丽如画的梯田景观。以江苏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为例,该系统是随着启东成陆、垦牧拓荒、改造盐碱地并延续至今形成的。自北宋范仲淹到清末张謇,众多有识之士带领劳动人民筑堤套圩开荒,数代先辈围圩筑堤、蓄淡泻卤、种草疏土,改造盐碱地,总结出涵盖土地改良、灌溉管理、作物种植、防止海潮侵袭等多个方面的农业实践知识,实现启东百里井疆、条田成行、河道纵横、棉海泛波的壮阔景观。
彰显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作为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独特产物,是人类长期进行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象化体现,蕴藏丰富的农耕历史和文化记忆,生动地呈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农遗地许多传统节庆、习俗与民间故事与这些景观紧密相连,为当地居民提供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的基础,彰显千百年传承的农耕文化。以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为例,吴江蚕区“乡间无旷土”,桑园连片,或大或小,屋前宅后,河岸荡滩,无处不在。一邑桑树托举出繁荣的吴江蚕桑文化,百姓口彩忌讳、冠婚丧祭均与蚕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农遗旅游为花,增色美丽江苏
江苏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丰裕的旅游价值,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源基础。以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为抓手,让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美丽乡村先行示范地,游客可通过体验江苏农遗历史,增加农遗综合效益,打响美丽江苏品牌。
体验江苏农遗历史。作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教育资源的结合体,农业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机会。游客与江苏农遗的直接接触,促进其对江苏农业文化及历史的深入理解,激发其对土地和生态的珍视,形成对江苏农村的深厚情感。以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为例,该系统涵盖泰兴市全境,国家级古银杏公园是其核心区域。泰兴人民在频繁的水患和旱季的考验中,发现银杏树的耐湿耐旱特性,开发出以银杏为主的林地种植模式。古银杏森林公园拥有全国最大、数量最多、树龄最高的古银杏群落,其中设有水上风光带、6个功能区、15个主题园和42个景点,被誉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游客置身于此可了解体验当地农民特有的嫁接技术以及人工授粉技术,参与银杏采摘与加工,激发对江苏农业文化认同感。
增加农遗综合效益。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项目,将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销售农产品,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农遗旅游增加农户的非农收入,改善农户的收入结构。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户的精神面貌,农遗旅游可提升农遗地环境内涵,提高当地乡村的整体形象,为农遗地发展增添综合效益。以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为例,阳山充分利用桃花的旅游价值,推动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游客。围绕“桃花”“水蜜桃”,当地发展出农家乐、民俗、展览馆、咖啡店等业态。在阳山水蜜桃登记保护的种植区域,昔日“空心”的桃源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佼佼者。逾半数村民投身于乡村旅游事业,2024年桃花节期间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农家乐、民宿等消费额近3亿。
打响美丽江苏品牌。随着农遗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获得公众关注,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农遗品牌建设。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活动与打造的旅游产品,展现出农遗品牌的魅力。而这种品牌的打造,将江苏良好的农耕文化形象传播至更广泛的区域,打响美丽江苏品牌。以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例,自2009年起,兴化市连续16年举办千垛菜花旅游活动,将垛田美景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游客在游览垛田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先民们为抵御水患时的智慧与辛勤,更能欣赏到兴化本土特色的茅山号子、会船表演、水上婚礼等民俗表演和非遗。十余年间,垛田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丰富的农业文化,成为美丽江苏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