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保护的泰州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荣伟伟    

泰州位于江苏地理中心,南濒长江、北依淮河、东临黄海,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两大地形区,既是长江江豚、麋鹿、波纹鳜等珍稀物种和旗舰水生生物的关键栖息地,也是胭脂鱼、刀鲚、日本鳗鲡等濒危鱼类重要的洄游通道,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包括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大批珍稀鸟类在此停歇补给或越冬。

近年来,泰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相互促进、协同并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年来全市PM2.5浓度下降了45%,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率提升了9.7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长江干流水质保持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比例保持100%,市本级和三区全部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健康的生存环境,在长江靖江段发现约42头江豚栖居,其中5母子豚;在泰兴天星洲三个月观测记录到鸟类836655只,全市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

高位谋划生态保护蓝图。出台《泰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持续推进大江风光带、生态经济带、水乡风情带建设,构建一带、两源、四廊、五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格局。印发《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3-2030年)》,划定18115.23平方公里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721039.40平方公里的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将全市近20%的陆域面积严格保护起来。制定《泰州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推动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监管工作由被动整改源头治理转变。编制《泰州市生态质量指数(EQI)提升方案》,靶向施策推动生态质量提升。

科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在全省首创天地双眼立体监管模式,每年对全市重要生态空间进行遥感监测。在长江沿线修复滨江湿地2597亩,建设60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和人工鱼巢。在平旺湖实施退圩还湖,恢复自由水面7000亩。近三年共完成造林2.97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68%。建设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个,开辟凤城河、凤栖湖等湿地保护小区共228个,全市湿地保护率达49.8%、全省第四。建成1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栽植各类水生植物面积超20公顷,累计削减污染物30%以上,有效实现生态扩容。靖江长江沿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省级示范工程,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江苏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

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谋划实施天星洲、马洲岛、溱湖等一批生态岛项目,累计投资3.21亿元实施重点工程23项,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打通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率先完成全省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649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5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80种。在里下河区域建成建兴高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探索研发全国领先的鸟类空间位置记录技术,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先进实践成果在全国宣传推广。在长江沿线建设健康长江”“天星洲”“马洲岛三套观测系统,基本实现长江泰州段生态观测体系全覆盖。创新应用环境DNA技术开展长江鱼类监测,填补全省水生生物无创筛查空白。

全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创新推动治理成果市场化,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泰兴高新区以全国第一批EOD模式试点单位为依托,实现了生态治理和产业提升双向增值反哺,荣获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称号。姜堰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溱湖湿地生态名片,通过市场竞拍完成全省首单、全国平原水网地区首个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兴化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以千垛景区、水上森林景区为引擎,先后建成金东门景区、乌巾荡景区等文化旅游项目,被列入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

广泛汇聚全民生态保护共识。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湿地日”“全国生态日”“爱鸟周等重要节日,创新开展各类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精心编纂出版全市首部完整鸟类图鉴《凤城丽影泰州鸟类观察手册》,记录了290种野生鸟类,系统呈现泰州市鸟类种群动态与栖息地变迁。建成泰州市生物多样性展示馆,开发上线泰美丽生物多样性小程序,举办讲解员大赛和研学活动,不断提升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实施驻泰高校生态文明志愿者培养计划,培育了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靖江赤子之心环保社团有学生会员2万余人,已先后提供环保服务超过10万小时,实施了马洲岛湿地科技考察、长江水质与资源调研、守护江豚等活动。

迈向新时期,泰州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自然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严格规范生态空间监管。持续加强天地双眼监管,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现场执法检查,坚决遏制生态破坏行为。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湿地修复、森林质量提升、河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生态岛、生态安全缓冲区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稳定性,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生境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重要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推动全市种质资源库和基因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观测体系。持续优化提升2+X+1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布局,创新运用遥感、红外相机、声纹识别、图像分析等新兴技术,建立健全重要物种数据库,科学研判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生境演变趋势。

(作者系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