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文化数字化作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苏州市吴江区作为苏州城区的最大板块和战略纵深所在,以“数字+文化”为牵引,坚持“五个聚焦”,做到“四向发力”,积极探索文化数字化赋能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吴江路径”。
聚焦数字文化资源拓展。以新技术夯实文化数字化发展底座,创新运用大数据、AI、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活化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内涵,紧扣蚕桑丝绸文化、江村富民文化等独特文化基因,加快推进本土文化数字化转化的研究。立足吴江文化资源禀赋,提取采集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重点建设文博、古建筑、非遗曲艺、古籍善本、方志、历史文化名人、大运河、“美美吴江”等八大特色专题数据库。加强数字科技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应用,完成一期智慧文物保护管理系统建设,将500余处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纳入其中。
聚力数字文化产品更新。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创造更多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挖掘丝绸文化,全国首个丝绸纹样数字馆——苏州丝绸纹样数字馆在苏州湾亮相;立足同里古镇,推进“平行宇宙·同里”建设,深化“声入姑苏·同里”体验项目;立足七都文化,推动“昆偶宇宙·AI古镇”智慧文旅项目,开展非遗昆曲木偶形象IP与剧集孵化;立足运河文化,推动天涯明月刀大运河版本“天衣之舟”项目,实现IP授权应用。启动苏州古典园林数据文化资产包开发暨退思园元宇宙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形成苏州古典园林大数据包、园林数字人垂类大模型等众多成果。打造“吴江游礼”品牌,挖掘本土文化和非遗项目,设计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
重视数字文化平台搭建。建立系统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应用场景。持续加强公共文化载体数字化应用,苏州湾大剧院建设数字剧场,吴江图书馆开展“数字云读”,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为市民提供“选—配—送—评”全流程文化线上服务。搭建数字智慧旅游场景,开发“智慧旅游驾驶舱”,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实现智慧监测、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及“乐游吴江”智旅系统升级,实现“一部手机玩吴江”。成功引入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苏州运营中心落户松陵老城的唐宅,使古屋老宅得以焕新利用,成为该平台设立的首个城市运营中心。
加强数字文化产业支撑。积极促进文化数字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以苏州湾CBD为数字文化发展载体,聚焦数字显示、虚拟直播、数字微电影、元宇宙营销等技术,集聚京东方艺云、大运远见、落蒂文化、元上跳动、白鹿文化等一大批数字文化新兴企业,推动形成前沿数字科技广泛布局。发挥苏州湾CBD、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黎里纪录片文化创意园等载体的聚集效应,持续引育有潜力的数字文化企业落户吴江。加快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根植吴江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禀赋,加速数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大网络直播、文化产业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助力数字文化消费提升。大力撬动“票根经济”,全力整合农文商旅体多元业态,推出集108项权益的“吴江City畅享卡”。“科技+文化”双向赋能,在苏州湾博物馆推出“丛林探秘”数字沉浸展,在黎里古镇六悦博物馆开展民俗特展。以多元业态点亮“假日经济”,今年“五一”假期“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苏州站在吴江掀起“文博热潮”,全省“文物天团”齐聚苏州湾博物馆,以“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展览方式,让观众既能通过展柜触摸屏玩转文物三维图像,又能将精巧文创带回家。
近年来,聚焦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吴江区率先在文化数字化建设上发力,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空间活起来,实现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促进数字文化消费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吴江路径”对文化数字化赋能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引领力”。文化数字化作为新兴领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建构并非单纯依靠市场,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全面布局文化数字化的“有为”意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吴江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文化数字化战略,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基础采集、内容开发、平台搭建、产业载体四类重点项目,重点加大对数字文旅、数字艺术、数字文物等领域发展的支持,不断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拓展数字文化消费,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
加强资源整合,增强“融合力”。文化资源整合是文化数字化的前提,只有打破“信息孤岛”,做到资源互通、互补、互利,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复制、可移动、可再生的数字信息形态,并通过建立专题文化数据库、信息库实现资源整合。整合文化数字化服务终端,拓宽头部平台供给渠道,积极探索云展览、云视听、云课堂等方式,努力消弭城乡、地域之间的数字鸿沟,打破数字壁垒,增强文化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
加强前瞻谋划,提高“创新力”。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文化数字化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传统的文化发展思维,充分认识数字技术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根据文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前瞻化”布局和“方向性”规划,推动文化数字化纵深发展。顺应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载体的变革趋势,围绕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进行技术研发,探索技术支撑文化保护、传承、转化的有效方式,推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技术升级,加快打造苏州丝绸纹样数字馆、宋锦非遗馆、数字退思园、“智游江村”数字化景区等更多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场景。跨界拓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开拓数字文化消费更广阔天地。
加强人才引育,汇聚“源动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发力,引进数字文化内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研发专门人才,培育数字文化领域专业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复合跨界人才。探索建立优秀数字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采取岗位聘用、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搭建数字文化各方交流的公共平台,完善政企校社四方联动机制,培养文化数字化新型专业人才,为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构筑人才“强磁场”,汇聚发展“源动力”。□
(作者分别系苏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