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繁荣,离不开文学评论的促进、引导。近年来,江苏网络文学厚积薄发,作家队伍发展壮大,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众多专业力量积极参与,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批评,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关注网络文学评论,助推网络文学繁荣,本栏目特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文学院副院长张光芒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文学博士吴长青,进行了访谈。
本刊记者:江苏既是传统文学大省,也是网络文学的重镇。无论是作家的活跃度还是作品的影响力,都处于领跑的位置。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发展,网络文学评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江苏网络文学评论,现状如何?
张光芒:江苏在网络文学理论、网络文学研讨、网络文学教学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亮点。网络文学理论的探讨是网络文学评论活跃的理论基础,也是网络文学创作发展的学术前提,江苏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展现出系统性、前瞻性与地域性特色。李玮教授关于中国网络文学从类型化到“后类型化”的发展趋势的考察,关于从第一人生到第二人生、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后人类的阐述,就是研究界高度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房伟关于网络文学能否入文学史与如何入文学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属于新媒介影响下的通俗类型文学,即“新类型文学”,它应该被放置于“新世纪文学”的时间维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归属之下进行分析和讨论,而它在“中国经验”与“媒介先锋”之间的二重性,是实践的关注点。从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看,江苏相当活跃,像在常熟召开的“网络文学与学术期刊发展走向”系列学术活动、江南大学承办的“人工智能发展与中国网络文学未来”学术年会都有着令人关注的学术理论成果。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开设网络文学相关课程,结合社会学、媒介理论培养复合人才,通过学科交叉与课程融入,既促进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和理论批评体系建设,也保证了网络文学十足的发展后劲。可以说,江苏网络文学领域在“产、学、研”的结合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吴长青:江苏网络文学评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起始时间早。2006年左右,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的一批研究生就开始参与当时线下出版的网络文学选本《芳草》杂志的编撰,网络文学短评随刊出版,影响力比较大。这批人现在还活跃在网络文艺这条线上,这是江苏早期网络文学评论的开拓者。二是专业队伍齐整。以高校为例,苏州大学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重镇,通俗文学研究续接网络文学研究有着天然的文化传统,汤哲声、房伟和张学谦等老中青学者的组合,是江苏网络文学研究和评论的基础力量。南京师范大学与江苏省作协联合打造的“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2021年成立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负责人李玮教授的博士生团队陆续发表网络文学评论,创造了“网络文学评论的江苏现象”。另外江苏师范大学、江南大学、三江学院等高校都有这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分别结合各自学科特色和传统,丰富网络文学评论样式,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三是走出了学院评论的单一模式。盐城市社科联社科普及基地——盐城网络文艺及数字文化创研基地与江苏网络文学IP孵化中心、江苏世纪新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剧有料”项目,开创了网络文学评论与短剧开发相结合的新模式,带来了评论的大众文化再造的可能。
本刊记者:作为新媒介时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和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网络文学已不再是诞生之初的消遣读物,它坚守文学底色,坚持精品化创作,其深层涌动的是时代精神的回声。那么,网络文学评论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导向,才能推动文艺健康发展?
张光芒:网络文学评论对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直接和关键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通过价值引领鼓励主流价值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南京作家姞文创作的“秦淮故事”系列,像《长干里》《朝天阙》等将南京明城墙、状元巷等历史遗存融入故事,既传承了地方文化记忆,又传递了家国情怀,既富有可读性和文学性,也能给人以生命的启示。对于这样的创作,评论界就有必要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价值内涵。二是通过艺术标准的探讨和辨析,加强网络文学创作的精品化导向。新大众文艺绝不是越通俗越好,网络文学也不是唯流量至上,而是有着自成体系的“高标准”“严要求”。网络文学评论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的视野和自觉意识,从文学性、创新性、价值观、产业转化等多个维度,维护艺术的高品位和审美的深度。第三,网络文学评论要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还必须坚持产业赋能导向,关注IP高效转化与协同发展问题。也就是说,网络文学评论需要超越单纯的文本评价范畴,主动介入产业机制、跨域协作、产品转化等层面,兼顾适合新大众文艺特性的多元评论体系的建构。
吴长青:网络文学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性艺术样式,网络文学面向广大人群,具有全天候的阅读场景。因此,网络文学评论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应当发挥引导和矫正的功能,净化社会阅读空间。网络文学评论对网络作家的创作有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对作家的创作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网络文学评论还有引领时代风尚的功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艺评论尤其是网络文学评论必须与大众紧密结合,网络文学评论是守住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的一道防线。
本刊记者: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如何激活网络文学评论的阐释力?使其更加充满网感?
张光芒:在我看来,网络文学评论的网感应该指的是网络文学评论的语言表达,包括词汇、语气等都要有网络语言的感觉。因为网络文学评论首先要能够与网络文学产生互动,能够引起网民的关注,才能起到真正的评论效果。网络文学评论不能自说自话,板着面孔。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评论除了在形式上积极使用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须在价值标准、价值导向、情感辨析等方面坚持自己的标准,
吴长青:网络文学应该说是最早在网络上传播,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带来人们艺术观念和审美范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文学自1991年《华夏文摘》问世、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走红起步,逐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兴起,不但革新了当代人的书写与阅读方式,还构建起创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新生态。所谓网络文学评论的“网感”就是通常学界所说的网络性,也是“新语法”,具备节奏感和记忆点,还要有情绪爆点,评论的场景感能让人秒懂、秒笑、秒信,从而引起网友的共鸣。既要抓住网络传播的特点,更要在内容上有时代特色,有创新点。网络文学评论只有把握规律,贴近创作,与时俱进,才能催生新时代文学新天地。□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