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跨区域协同合作,是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25年江苏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信长星参加无锡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无锡“发挥开放发展的优势,坚持高标准、宽视野,加强跨区域多领域协同”。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高端的人才队伍和众多创新型企业,为其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强大支撑。而无锡市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世界级文旅资源优势,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两地在跨区域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发展格局,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跨区域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无锡市委研究室调研组以无锡市与海淀区的跨区域合作实践为样本,深入无锡市、海淀区两地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相关产业发展态势、走访创新载体与领军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度剖析两地合作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与阶段性成效,探索形成一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有效路径,为全省跨区域合作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合作框架和组织机构初步建立。两地初步建立合作框架,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达成“平台、科创、产业、人文”四个对接共识,涵盖“产业发展协同、科创资源共享、数字治理互通”三大领域。明确协调机构,成立两地合作联合工作组,开展相关合作框架内容的对接落实、统筹推进工作。2024年,无锡市江阴、梁溪、惠山等县(市、区)积极谋划实施重大项目,成功吸引了来自海淀区的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高端装备、低空经济、现代金融等领域的12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60亿元,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产业链协同规划等方面实现点状突破。产业链协同规划实现突破。在工信部指导下,两地联合编制《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海淀区侧重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研发、无锡市聚焦特色工艺制造的分工。营商环境互通实现突破。无锡市数据局与海淀区政务服务局联合发布《跨区域通办事项清单(第一批)》,涵盖企业开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48项业务,通过“线上联审+异地代收”模式实现业务高效办理。人才共享实现突破。无锡市高新区与中关村科学城联合推出“跨区域人才共享计划”,允许科研人员同时在两地企业任职并享受叠加补贴,截至2024年底,已有23名集成电路专家实现“海淀研发+无锡产业化”双岗履职。
税收分成等方面形成单项合作机制。在税收分成方面,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建立“海淀设计—无锡流片—联合封测”的税收分成机制,头部企业合作项目综合成本降低15%。在仪器共享方面,中关村集成电路材料联盟与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共建“长三角-京津冀材料验证平台”,已为两地12家企业提供晶圆级材料测试服务,降低研发成本40%。在应急联动方面,无锡市经开区与海淀区上地街道共建“智慧城市治理联盟”,试点跨区域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特别是在2023年无锡暴雨期间,海淀区通过平台提供实时气象算法支持,缩短应急决策时间20%以上。
各类“飞地”载体建设日益增多。在“科创飞地”建设方面,江阴(北京)创新中心为“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开辟了实体化科创阵地,清科智谷与无锡市梁溪区共建的京溪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出全国首个“一中心+一实验室”的政校企联合新模式。目前无锡市在海淀区共有7家科创飞地,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在孵企业达61家。在“产业飞地”建设方面,海淀区在无锡市惠山经开区设立“京津冀成果转化基地”,首批12个项目落地,亩均税收达80万元。在人文合作方面,无锡博物院与海淀区文旅集团联合开发“大运河数字孪生系统”,利用海淀区AI算法还原清代无锡市米市盛景,项目获2023年国家文旅科技创新工程资助。
跨区域合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无锡市与海淀区作为各自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取得显著成效。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区域协同发展。
推动双向政策趋同,筑牢跨区域合作根基。积极研究海淀区新政策,将其与无锡市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其中比无锡市更具前瞻性的政策要勇于探索,能直接复制的政策要积极落实,需要争取的政策支持要主动出击,争做跨区域合作政策协同最佳地。扩大试点政策范围,如在产业链协同规划方面,将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经验,扩大到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具身智能等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跨区域发展的协同联动;在人才共享方面,充分发挥无锡市高新区与中关村科学城“跨区域人才共享计划”的先行先试作用,逐步拓展跨区域合作范围,促进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技术标准体系等互认,着力推动数据流通标准、科研设备检测、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规则等的互认或趋同,畅通新产品、新场景、新服务跨区域流动渠道,推动产业创新跨区域合作。
构建双向赋能机制,提升跨区域合作效能。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可参照“北京总部+无锡制造”“北京创新+无锡转化”“北京链主+无锡配套”为特征的合作模式,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定期举办跨区域产业链对接会,梳理龙头企业需求图谱,推动跨区域合作科创主体组建创新共同体,合作攻关相关产业“卡脖子”技术。健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机制,设立“锡海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发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发挥无锡市本地技术转移机构的既有优势,引入海淀区专业科技服务企业,提供低成本试验场景和政策包,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健全各类主体跨区域市场化合作机制,围绕联合举办“京锡科创峰会”等活动,吸引科创企业、行业组织、高校院所等参加,并建立跨区域合作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企业跨区域布局的市场风险。
布局双向联通平台,拓展跨区域合作空间。扩大“科创飞地”覆盖范围,积极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以及中关村科技园等科创园区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加速技术中试和产业化进程,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提升“产业飞地”实体化运作水平,紧密结合无锡市功能区建设,鼓励各重点板块聚焦主导产业,主动对接海淀区创新转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支持,提高项目的落地率和成功率。优化“人才飞地”创新生态,探索柔性引才机制,支持来自海淀区的专家,通过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参与无锡市科研项目,配套专项补贴及成果转化奖励;探索两地社保互认、职称互通等机制,有效降低人才流动成本,构建便捷的“双城生活”生态。□
(调研组成员:郑立平、陈建甫、周朔锋、宋文文、张奇)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