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他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要使命,今年全国两会上再次要求我们坚持“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各地都有一些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禀赋不突出、村集体收入无稳定来源的“普通村”,这些村如何通过组织振兴引领全面振兴,近段时间,笔者走访了苏中苏北一些县区,与基层干部、能人大户、村民代表等进行了交流。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和省委“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的深入实施,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人员配备、财力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主心骨”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城乡融合进程的加速变化,广袤的乡土大地也正在经历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我们依靠改革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实现振兴。
守望的组织——“形”“神”兼备,构筑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各级基层党组织致力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相比十多年前下村调研所见,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党群服务中心等“硬件”水平普遍规范提升,乡村的现代气息更浓了。村“两委”队伍也是精神抖擞,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工资收入提高了不少,革命老区阜宁县村支部书记打卡工资近年来累计提高了60%,还有一些地方为村干部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村支部书记们反映,通过村干部学历“8090”计划,各村基本都有大专生甚至本科生的干部,还有不少年轻人通过第一书记、帮促工作队、“定制村干”、“兴村特岗”等渠道到村里工作,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也比以前强了不少。面对人口减量化、农村空心化等现实问题,笔者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地方已经着手对农村党组织体系进行优化适配,比如淮安市就在大力推广中心村党委的做法,每个中心村党委可以整合2—4个村的资源,通过组织共建、队伍共育、活动共办,推动成员村携手进步、共同发展,变“小支部单打独斗”为“大党委聚力出拳”。基层的同志认为,接下来还是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继续用好“一肩挑”等健全基层党的领导体制的举措,扎实推进村(社区)党组织功能“六强六好”分类提升,坚决高效地把党的政策落实到位。
当前返乡创业的乡土人才在增多,但还不足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有激情、有情怀、有技术的人才仍然偏少,未来重点还是要强化乡村人才培育及储备。首先是激活村级带头人的“源头活水”,在新农人、返乡创业能人、“定制村干”等在村人员中培育一批,面向知名乡贤、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招引一批,探索建立岗编适度分离、“县管镇用、下沉到村”等机制,稳定村干部队伍;其次是要育好用好“新农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推动更多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三是要聚焦村级发展所需所盼,帮助解决项目审批、金融扶持等现实问题,构建“首席专家团队+本地推广团队+若干示范户”服务体系,支持“土专家”“田秀才”办企业、兴实业。
希望的田野——点“土”成“金”,继续把土地的文章做足做出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更是村党组织引领富民强村的重要平台。如何在要素保障困难、瓶颈制约趋紧的情况下增收富民,考验的就是村党组织的带富能力。笔者在调研中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现在的村党组织要善治理更要懂经营。苏北某村破除了“种地不赚钱”的观念,踏踏实实“把地种好”,流转集体土地同大户合作种植茨菇、发展“四旁经济”、庭院经济,近三年来村集体收入每年增长30%;而相邻的村收入来源只有固定的土地流转服务费,一些村民对于村级债务增多的担忧,也让村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偏于保守。乡镇党委书记表示,如果村支部书记的思想不解放,不愿意也不敢去尝试新模式新业态,这样下去只会是越来越接近发展的“天花板”。
当前我省正在开展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各地各显神通、百花齐放,有的依托良好生态成立旅游公司增收,有的帮助辖区企业推销涉农产品、环保设施等提成增收,有的与中小学合作开办校外“农场”增收,有的成立物业公司服务城区企业增收,等等。但对大多数没有禀赋优势的传统农业村而言,发展稻麦种植是解决“0”到“1”问题的务实路径。灌云县支持村集体承包农民土地种植作物,稻麦两季亩均净收入500元左右,2023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90万,净收入超过30万的村有100多个,净收入超过100万的村达到14个。
客观地看,村一级党组织掌握的资源普遍较少且分布不均,一些地方没有产业基础、没有特色资源、没有收入来源,自我“造血”能力确实有限。笔者访谈了几位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镇党委书记,他们认为,苏北苏中大部分村能利用的资源太少了,平均也就两三千亩地、几十万的村收入,培育一条生产、加工、销售完善的产业链条,绝不是一个村甚至一个镇能做起来的,需要在县级层面整合资金、土地等要素,才能把“土地规模化流转、村集体自主经营”走通走实。
盼望的家园——“内”“外”兼修,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各地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持续提升。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好了,笔者在调研中注意到,我省打造了一批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红色资源村,以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村为例,该村是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近年来新建了“一站式、集约化、共享型”的乡村党群服务综合体,着力打造“网红直播村”,推进“快递进村、产品出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二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好了,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村卫生室基本都由乡镇卫生院领办,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达到了236家,甚至在一些省际毗邻地区,邻省的村民也都来这里看病开药。三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更好了,村史馆、农博馆等场所成为村里的“标配”,在扬州市广陵区,每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都能看到身高体重仪、血压仪、血糖仪“健康三件套”和按摩椅、台球桌、乒乓球桌“文体三件套”,楼前普遍有小广场、篮球场,村民们晚间都在这里活动,有什么诉求也愿意来这里反映。
调研期间,乡村干部群众纷纷描绘了心目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归结起来就是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这一切付诸实践:一要强化阵地平台建设。注重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地标”作用,优化党建活动、文明实践、居家养老、休闲娱乐等功能布局,推动“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实现先聚人气、再聚人心。二是问需于民引领乡村建设。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生态河道等争取项目支持,更加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采取群众自治与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村“3公里生活圈”建设水平。三是贴近群众推行乡村善治。健全完善“党建+网格”组织体系,注重德法融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优化“五民主三公开”“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平台”等载体功能,提升惠民质效。四是加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文化保护。因地制宜打造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文化空间,发掘运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更多红色美丽村庄,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期望的未来——穿“针”引“线”,绣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作答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重大课题,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找准牵引性抓手,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把基层各类组织带动起来。
——激活村集体。细细探究不少穷村变富的“密码”,就是村集体强起来,更聚焦一点,就是带头人“想法多”“脑子活”。大家期盼,农村能有更多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要在选优和稳定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同时,市镇村联动做好“定制村干”跟踪培养和管理保障,打出能力提升、干部挂职、薪酬激励、金融帮扶、资金引导等“组合拳”。积极推广“亚夫新农人学院”经验,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发挥乡贤优势“招凰引凤”。加快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回归本位”,推动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创设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合作农场等新载体。
——为土地赋能。对很多地方来说,村集体能利用的资源就是土地,还是要继续向土地要效益。在严防耕地“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的前提下,市县层面细化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品种指导和区域相对集中,提高土地产出效率。要加大创新模式的指导推广力度,实施“数商兴农”工程,面向传统农业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化培训,尝试“支部+电商”、“云营销”、直播带货等新的发展模式,开发形式多样、个性突出的业态和产品。
——向乡村引流。要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以资源融合为动力、以制度融合为保障,推进乡村建设。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开拓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劳务服务、绿色经济、飞地经济等多样化路径。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导向,帮助村一级盘活存量、开发增量,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在推动城市各类要素下乡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科技赋能,重点加强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农民增收。
——打造共同体。顺应优势资源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规律,建强乡镇党委“一线龙头”,总结推广部分地区设置中心村党委、片区党委等创新做法,帮助村党组织提升能级。学习运用浙江培育强村公司、实施片区组团、打造共富工坊等新模式,打好“抱团活血”组合拳。坚持提级管理、抓乡促村,在县域范围内整体推进镇村规划、产业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空间治理等工作,以片区为单位建设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突出群众参与、齐抓共管,推行“干部联村、一村一策”等经验做法,整合多方力量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调研归来,难忘江苏乡村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变,难忘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奋斗的身影,难忘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所绽放的笑颜,关于这个课题的思考还在继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走进了新时代、更赶上了好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更将拥有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党建法治研究处)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