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其承载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近年来,淮海战役纪念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持续而深入地挖掘淮海战役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基本陈列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新展览从历史的高度、全局的角度、人民的情怀等视角,运用娴熟流畅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注重史料挖掘,丰富主题展览内容
主题宏阔鲜明。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民的胜利”主题,展示淮海战役的历史进程和伟大胜利,诠释其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信心勇气和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重点突出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突出人民军队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彰显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根本动力的唯物史观,彰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人民而战的情怀和勇气,回应和宣示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科学论断。
逻辑畅达严谨。展览通过集中体现人民领袖、人民将领、人民战士、人民群众、人民干部等五大人民群体的历史贡献、智慧能力和精神作风,突出“人民的胜利”主题,打造主题鲜明的展览。通过设置“战略战术的运用”“将士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等专题展示,打造内涵丰富、时代价值突出的展览。通过开辟满足党员干部、青少年、军人等不同群体教学、研学活动的实景课堂,打造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历史资料查阅、史料征集、烈士名录查询、烈士名录补刻等业务的馆内延伸,建立与亲历者、烈士亲属、专家学者等的联系,完善展览内容更新机制,推动展馆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广大精微。展览遵循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尊重观众的原则,以中共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论断和结论为基本依据,广泛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文物史料。展览中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翻身土改保卫胜利”“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等8个单元,“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部署”“解放军的政治后勤工作”“民工教育”“血战大王庄”等20余个专题展项和驻足点,“中央军委与前线往来电文”“支前文献”“烈士档案”“亲历者说”等6个档案信息聚合陈列,“五不怕”“三猛”等30余处文献摘录,粟裕将军的弹片、缴获黄维的拐杖等500余件藏品,均是长期学术研究、史料挖掘和藏品征集的新成果。
创新展览形式,提供便捷高效的沉浸体验
全因素打造战役时空和精神场域。展览以“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体验感、沉浸感、愉悦感”“影响力、表现力、传播力”的统一为目标追求,打破了以图文为主、辅以展品和复原场景的叙事布局,在准确把握文物与图文、地图、艺术装置、雕塑、场景等要素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通过“物”“影”“声”“光”共同塑造出战役时空和精神场域。序厅以镶嵌着“人民的胜利”五个巨大金字的卧碑、拱卫两侧的大型浮雕、鲜艳的中国红石材、放射状的天花灯光,营造出强大气场。战役厅创造性地采用地面铺设军事地图、局部战斗沙盘和战场地名的手法,提升展览的沉浸感。从地面到墙面到天空,从色彩到线条到造型,从视觉到听觉到触觉,形成全因素、系统化的整体艺术空间叙事风格。
分类展示让文物焕发活力。展览共展出藏品2000余件,其中近500件为首次展出。展览通过文献的视觉化处理、重点实物的亮化展示、文物组合的信息强化,为文物注入活力。第一,对标志性文物进行独立展示。在展厅入口处设置独立文物展柜,如第四部分以写有烈士名字的青砖、牺牲通知书、名录册和家书的文物组合展示先烈英名永载史册,通过文物的具象和意象表达,形成记忆符号,实现参观引导。第二,对重点文物进行重点设计。针对军委重要电文、小竹竿等重要文物,以充满仪式感的展柜展托设计,吸引观众流连与驻足。第三,对文物史料进行阵列展示。解放军和支前民工荣获的奖章奖旗、缴获国民党军的武器、中央军委和前线决策部署的电文、党领导支前运动的指示等17处阵列展示,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厚重感、神圣感和视觉冲击力。
促进历史与科技同频共振。展览中科技手段的运用适度而理性,始终注重内容表达和功能需求,追求真正的体验、代入和情感的共鸣。展览共设置“我是指挥员”“十人桥”“追击杜聿明集团”“制作炸药发射筒”“推独轮车”等10余处科技互动展项,通过科技手段还原这些最能体现淮海战役变化快决策难、作战苦牺牲大、人民倾情奉献等特点和最能体现革命先辈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作、决战决胜的智慧故事,让观众在身心互动中感知历史、感悟精神。例如,触摸门板以感受冰水中架桥战士的顽强意志力、对照解放军行军数据采集观众跑步速度信息感受我军指战员长途行军的艰辛、对照莒南运输队运输任务和速度进行推车体验,这些让观众与故事主角进行角色转换,从而产生深切的共情。
拓展展览教育,打造教学研学新阵地
开辟特色鲜明教学路线。展览坚持新时代纪念馆改革发展创新要求,打造特色鲜明的实景课堂。内容组织、形式设计和施工开放的各个阶段,均进行了大量观众调研,不断积累分析社会大众对展览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优化展览内容和形式。观众调研采取访谈、问卷、座谈等方式,全面覆盖党政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基层社区等多领域多行业。根据观众特色化、多元化的需求,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设置展览的叙事线、故事核和驻足点、教学点,开辟社会教育的新阵地,打造社会教育的新课堂。
拓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展陈和教育的融合设计,使教学点不仅能够承载各类课程,更是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的良好平台。实施“展览+”教育模式,开展“展览+课程”、参与体验、剧目演出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制定不同时长、不同项目组成的活动菜单,供观众根据需求点选。活动主题彰显“探秘”“发现”“聆听”“寻访”“感知”等关键词,引导受众置身展览、感悟历史。通过假如我是将领、我是战士、我是党员干部、我是热血青年、我是普通民工等多重角色代入,与革命烈士隔空对话,感悟在同样的境遇下、同样的年龄时我会怎么做等一系列触及灵魂的思想问题。
大力开展各类观众调研。系统收集展览效果和影响力等信息,是完善展览的重要依据。通过展厅结束处设置的电子问卷调查平台、调查人员发放的纸质问卷、讲解员针对不同群体分类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展览效果、影响力、存在问题等进行调研。通过对电子留言平台和纸质留言簿中的观众留言进行分析,62%的观众抒发了爱党爱国、立志报国之情,15%的观众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之情,12%的观众书写了对淮海战役历史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的感受,10%的观众展示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1%的观众提出了展览改进的意见建议。观众的所思、所感、所得,激励纪念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汲取奋进力量,献身红色事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