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要求。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文脉绵长、底蕴深厚。近期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当前江苏正积极抓住发展新机遇,优化新阵地,寻找新引擎,绘写文旅融合时代胜景。
抓住新机遇推动文旅融合向实发展
文旅融合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为文旅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江苏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着力破解旅游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赋予旅游本身以文化体验,彰显文化铸魂和文化赋能的功效。江苏各地注重挖掘本地历史文脉,紧扣古建遗存,围绕传统非遗,讲好名人故事,让游客在游览观光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位于常熟古里镇西街的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归安陆心源“皕宋楼”、钱塘丁申、丁丙“八千卷楼”齐名,合称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从瞿绍基开始,瞿家五代人藏书护书爱书,视家藏典籍胜过家产性命,令人叫绝的还有主人开放的藏书心态,他们不仅为读书人提供查阅资料的机会,还提供免费食宿。战乱期间,瞿家人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宁舍腴田百余亩,不弃秘笈一两橱”。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把全部藏书献给了国家。护书爱书的故事背后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献书开放的心态隐含博大包容的文化自信。近年来,常熟破题人文经济学,更新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展陈,增加互动体验、古籍阅读、研学创作等内容,通过灯光音效、实物展陈、场景塑造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驻足参观。
西津渡是历史上的军事重地和要道渡口。南宋时,镇江知府蔡洸悯天怜人,动员当地百姓救助船难,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救助组织“水上救生会”成立了。当时设计了“利、涉、大、川、吉”五条红色大船,平时免费渡客,难时救险救灾。水上救生会从宋朝一直持续到清朝嘉庆年间。相互帮助,共赢共生的理念,不仅在西津渡代代传承,还随着红船传播到沿江各地。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蒋元鼐召集15位贤士捐资在西津渡成立“京口救生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民办救生组织。5年后,救生会购得昭关晏公庙旧址作为会址,救生船也由3艘增加到35艘之多。蒋氏一族历代依循着先辈的嘱托,接办京口救生会,济渡救生的历史长达近200年。近年来,镇江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讲好救生大爱故事,西津渡创成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优化新阵地推动文旅融合多样发展
运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新阵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为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探索江苏路径积极努力。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到打造国家文化公园,从星罗棋布到串珠成线,从多条线路齐头并进到整体环境氛围营造,江苏正在整合资源,优化阵地,推动文旅融合多样发展。
紧扣地域特色文化,经由脉络梳理、内涵挖掘、故事铺陈、符号提炼、藻饰像绘等铺垫,经过景观打造、场域再现和氛围营造,通过旅游观光来展示山河之美、人文之美,传递给人们新鲜感、时尚感;不同地域长期积淀的人文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带给人们情绪价值和理念体验,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强调,“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随后在南京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又首次提出了“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重大要求。
建设好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体现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和传承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长廊,推动旅游景区活化利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的创新展示和当代表达,以高品质文旅产品升级供给侧、激活需求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消费新需求。
江苏水系资源丰富,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大运河和长江在历史上就是互相支撑的,它们两线交织,畅通东西、贯穿南北,构成江苏发展的“十”字坐标轴。苏州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扬州唐城遗址、苏州太仓樊村泾刘家港仓库遗址、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明故宫遗址等,都充分见证着江苏历史文化的丰厚与辉煌。用好大运河、扬子江、苏州园林、明孝陵、南京城墙以及昆曲、中医药、茶文化等文化符号,打响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品牌,让文化标识更加鲜亮,让人民群众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感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了文旅融合的叠加效应。
发挥好博物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中的重要作用,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创、文旅更加火起来。拥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博事业,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博物馆成了文旅融合新的阵地。
南京市玄武区围绕“融”字做文章。玄武编制“‘4+5’创建行动计划”,从环山(紫金山)、傍湖(玄武湖)、沿河(珍珠河)、临街(城市硅巷)等区域开始推动景区、街区、校区、园区、社区等五区融合发展。苏州市姑苏区依托本地特色与产业实际,进一步发挥古城资源优势,加强“景区+商圈”互联互通,打造更多文旅融合新场景,全力构建“点、线、圈、面”的空间格局,不断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集聚人气、商气,持续增强古城生机活力。苏州市吴江区紧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机遇,形成“三区示范·三带联动”的文旅产业新格局,全力打造江南文化新空间,进一步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丝绸、古镇、江村、大运河、太湖等吴江文化名片。上述三地皆入选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寻找新引擎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
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文旅融合新形式,寻找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旅新需求。
2021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首倡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以来,涌现出越来越多“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项目。这些项目挖掘不同门类非遗蕴藏的价值与内涵,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找准非遗项目与旅游项目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在景区内设置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特色非遗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多达5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驻景区,如扬派盆景技艺、“三把刀”技艺、扬剧、杖头木偶戏、古筝艺术等,打造了诸多景、情、境与非遗完美融合的场景。以盛唐礼仪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二分明月忆扬州”沉浸式夜游,融入了古琴、洞箫等演艺形式,游客既可感受“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也能体验扬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条“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宿迁市深挖西楚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资源,打造“水韵江苏·魅力西楚”非遗三日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以项王故里景区为轴线,串联龙王庙行宫、皂河龙运城、新盛街文化街区、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等多个景区景点,通过非遗展馆、小剧场、传习所、非遗研学课堂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苏北大鼓、苏北琴书、柳琴戏、剪纸、糖画、烙画、乾隆贡酥制作技艺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充分感受运河文化的历史积淀,尽情领略楚地非遗的别样风情。
引导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交汇。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随着微短剧的热播而出圈。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传统影视形式相比,微短剧具有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创作自由度高等优势,更能满足文旅传播的需要。运用短剧形式,集聚网红的能量,变网络关注的流量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增量,推动产品融合、业态融合、产业融合。短剧《一梦枕星河》融入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苏州非遗元素,为游客展示精致苏州。
数字赋能文旅带来的重大利好正在迅速推动文旅融合的进程。从轻点手机订机票、订酒店,到刷脸入园参观,自助语音讲解……苏州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优质供给。“君到苏州”智慧文旅线上服务总平台全面整合景区资源、服务资源、政府信息资源,通过搭建多元端口,帮游客实现“一部手机游苏州”。
2023年文旅部发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无锡拈花湾夜间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拈花湾景区精心打造具有唐风宋韵的景观和氤氲诗意的生态环境,借助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和舞台表演艺术,把智能科技、数智体验融入小镇旅游,以创新性、科技性的表达方式,打造“夜间沉浸式特色演艺——拈花一笑、全感官沉浸式夜航体验——空灵之境、DR奇幻夜间体验——鹿鸣谷生态区”三大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灯光、投影、原创音乐、互动装置、声光装置等现代光科技和数字技术,形成了集观演互动、文旅融合和深度体验于一体的全新夜游模式,成为国内文旅小镇夜间旅游的典范。□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