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破解目标、能力、责任等层面的协同难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目标协同为牵引,减少源头矛盾
当今社会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政务管理模式较难适应这一变化,于是各地创新推出“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县乡一体 条抓块统”等改革措施,以期解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但要从根源上化解矛盾,首先需要解决目标协同问题,即不同的行政主体能够形成整体上的价值共识,并能朝着“相向而行”的目标努力。现实工作中,由于职责所限,不同部门追求的价值目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对待一些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的目标就可能不尽相同;又如,生态环境部门与招商部门对待一些工业项目的态度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些都将影响行政效率以及政策执行效果。为此,有必要以目标协同为牵引,协调不同行政主体的行为,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实现目标协同需要解决价值共识、目标分解和利益协同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形成价值共识是基础。政府各部门如果价值取向不同,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引导各方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树牢宗旨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其次,合理分解目标是关键。一个地区的发展目标通常较为宏大,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将其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并将这些子目标分配给各个层级和部门。当前,许多地方在目标分解时采取简单的指标摊派方式,导致子目标之间不够统一。要想促进不同层级和部门间的合作,应当厘清子目标之间的因果、并列、互补等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设定组合式目标要求,并对相关部门开展关联性考核,从而提升目标协同水平。最后,加强利益协同是保障。政府部门之间有效平衡利益问题,有助于目标协同的实现。因此,需要科学评估各部门的投入与损失,构建跨部门的决策、协商等机制,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措施,推进成果共享。
以能力整合为支撑,打通过程堵点
服务型政府强调从被动式回应到主动式治理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对于满足公众需求,政府部门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更好解决问题,是对其组织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务服务只能查询信息,未能实现“从需求到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也有些地方开设了政务服务热线,或者只解决了一些在线协作、数据共享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导致服务效率和质量仍然不高。因此,需要解决包括职责分工不明、政务流程不清、信息共享不畅以及人员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只有系统破解这些难题,才能大幅提升政务服务的群众满意度。
从组织层面推进能力整合通常需要规则的重塑以及流程的再造。首先,对于职责分工不明的事项,需要在分级分类办理的原则下,根据“三定”方案、法律法规及规章进一步明确归属,梳理和公开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完善按职能职责和管辖权限分办以及多部门协办的规则。许多地区在政务服务中心开设“办不了”“办不成事”等窗口,要用好这一需求发现途径,由政务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通过加强评估和整改,持续优化职责分工。其次,对于政务流程不清问题,应以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厘清职责边界和权力清单为基础,系统梳理业务和服务流程,重点解决数据、权力碎片化,以及标准、依据不统一等问题,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权的集中处理和服务流程的闭环运行。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大政务流程及其服务标准的公开力度,通过持续迭代优化,逐步提高规范化和统一化程度,避免依靠政治和舆情压力以及人情关系等非正式治理资源给予特事特办。再者,地方政府采取推进信息公开、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协同治理效果,可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资源池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能力,规范数据标准,严格权限管理,加强部门沟通和互动,推进数据与业务集成,打破信息孤岛,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最后,针对人员能力不足问题,在现有的业务培训和规范指导基础上,可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的知识库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可进一步完善常规政策法规咨询、办事指南解答等服务;另一方面应鼓励用户深度参与,加强对非常规问题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能力,持续提升知识库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易用性。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实现力量聚合
服务型政府建设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老百姓的需求和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福祉的提升。绩效考核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政务服务涉及纵向和横向多个部门的协作时,需要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何合理地开展绩效考核以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是当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服务型政府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责任闭环。首先,合理进行责任分解是前提。责任划分要综合考虑任务要求、所处层级、职责权限以及资源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对制度设计、资源投入、任务实施等具体责任事项按主体进行划分,并据此匹配相应的问责和激励措施,确保有利于整体绩效的提升。以浙江“千万工程”为例,省级层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明方向、定标准、给示范,市、县(区)两级重点是拿方案、出政策、配资源,街道层面重点是抓好任务落实和服务传递。考虑到基层任务较重,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对基层进行指导和赋能,另一方面在考核的优秀指标和晋升激励方面要给予倾斜。正是因为上下一盘棋,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从整体上提高工作成效。其次,做好权责匹配是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层面改变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责任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可赋予责任大的部门更多监督权和考核权,让他们能够对协助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激发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最后,适当发挥社会主体的监督、评价作用是保障。绩效考核中可设定与群众需求、满意度相挂钩的指标,以评估相关工作是否顺应社会期待、提升民生福祉。围绕群众需求的满足情况,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采取必要的转办督办措施,通过监督或考核结果倒逼责任主体改进服务、提升能力。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优选调查方式,精简调查程序,尽量减少对社会主体带来的打扰,真正促进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