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是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子系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点的基础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必须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打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创新性”。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追求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先进生产力。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和关键驱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属性,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
“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主要依靠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持续迭代升级。而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从这个维度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大量能够积极拥抱数智时代科技与产业变革,形成应对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所需劳动技能,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属性,主动对接数字化和智能化所需具备的知能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数智化”人才支撑。
“生态型”。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的新质生产力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绿色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追求技术创新效能提升的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现代化对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依托。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树立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念,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兼具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的生态环保人才支撑。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有待更新。近几年,基础教育实践掀起了创新人才培养热潮。但客观而言,这离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所需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还有一定距离。一是创新人才选拔的掐尖化,即将创新人才的选拔简单异化为掐尖招生。二是创新人才评价的单一化,即简单片面地以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创新人才的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是能够进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人才,是能够面对诸多不确定性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这类人才所具备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思维、社会情感能力等综合素养不能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和竞赛成绩来评定。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即通过大量机械训练和超前学习培养创新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禁锢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原创性、前沿性的科技创新造成负面影响。
数智人才培养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近些年,我国对STEM教育、科学教育、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数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教育数字化的不均衡。尽管国家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和教育理念等多种因素,不同地区基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教师的数字素养亟待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是培养数智人才的关键因素。数字化技术的巨大变革力量所带来的与传统教学法思维惯性、行为惰性和时间投入的冲突,对中小学教师的影响和冲击十分显著。三是课程设置与新质生产力不适配。目前中小学校的数智类课程存在类型单一、内容滞后、跨学科融合不够等现实问题。
生态环保人才培养的成效有待加强。中小学生正处于绿色生态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生态伦理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的环保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绿色责任等素养的培植,有利于推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教育多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融入,尚未成为独立的科目。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在科学共识更新、探讨共识背后争议、体现行动主义等维度还相对薄弱。
基础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进路选择
突出基础性,优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生态、包容的文化和有效的机制助其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在创新人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点作用。为此,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生态,让具备创新潜能的青少年能够被发现、被呵护并茁壮成长。其次要突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将创新人才培育渗透于育人全过程,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为中小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提供支撑。最后要积极通过科学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丰富中小学生的科学体验,合力打造科教育人新格局。
多措并举,着力培养新时代数智人才。基础教育需要把握并顺应数字时代和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将数字素养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全面纳入中小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数字人才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此,一要精准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进行分析,实施精准投入和精确建设,打破数字技术不均衡的困局,提高教育数字化建设效能。二要协同推进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主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潜在课程和培训,提高师生的数字素养,并对家庭资本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学生,实施补偿性提升。三要面向中小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各类国家课程之中,并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科目的课程教学。
厚植绿色理念,提升生态人才培养成效。新质生产力本身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主动关注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环保人才,亦即需要大量能够关注科技创新、社会伦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具备较强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的复合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基础教育要让学生从小就成为生态伦理和人文价值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为此,一要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保证生态环境教育成效。二要加强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生态体验以及环保行为的形成。三要注重在强调生态责任的同时,纳入生态利益和生态回报的相关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