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贸外资事关经济全局、就业大局。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重点工作,并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太仓深耕对德合作30年,至今集聚超过500家德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在外商投资日趋紧缩状态下,太仓德资呈现逆势增长之势,其高质量吸引外资的实践路径和典型经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以汽车产业链为重点,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做优产业集群。太仓德企的集聚态势,既有赖于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更离不开卓越的产业生态,30年如一日地围绕产业下功夫,最终成就了德资企业高度集聚的产业版图。以德国优势产业塑造太仓产业优势。汽车产业素来是德国最典型的优势产业,太仓在招引德资企业的进程中紧盯汽车产业链,以延链补链强链的切实举措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如今,太仓500多家德企,近七成与汽车有关;生产一辆汽车所需的零部件,70%在太仓就能找到。德企的“扎堆效应”不断引发“滚雪球效应”。这种产业集群优势,带动了本地民企不断加盟配套,统计显示,共有600多家本土企业参与产业配套,占据了德企本地采购份额中的46.3%。激发创新要素产生“化学反应”。在配套德企的过程中,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倒逼着本地民企在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人才共育、资本联合等方面不断采取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举措,在补链、延链过程中实现了强链,提升本土整体制造业水平,对德资释放出强大的“磁力”。政府的“有意为之”和市场的内生动力,共同形成了上下游间的紧密配合、协同发展,使得太仓德企很难离开也不愿意离开,增资扩资也就成为必然。
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载体,打造技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从供给侧实现德企稳定用工需求。“双元制”教育的“太仓模式”在满足德企“小批量”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升级为打造行业普适性人才。过去20年间,通过“一班一方案”“一企一方案”累计培养一万多名专业化、高素质的行业普适性人才,实现了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政府的实质性参与保障订单培养成效。太仓政府对13类项目进行每年2000万专项经费补贴,确保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制度设计不仅降低了“双元制”员工的离职率(仅为25%,远低于市场招聘员工65%的离职率),实现了稳定的人才供给。更重要的是,德企获益后,以利润再投资形式“反哺”政府财政,从而在政府、职校、德企、学员间构建起稳健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循环圈不断良性发展。以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太仓人社部门主动与德国工商协会等对接,在全国率先打通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比照认定通道。培训中心结业生不出国门便能获得由德国商会颁发的含金量极高的技术工人等级证书,不仅在德国通用,而且欧美企业界也都予以承认。这一制度创新使得本土生源占比不到10%的“双元制”班学生留在太仓工作的高达50%以上。
以吸引“德国中心”入驻为牵引,为太仓吸引德资增加重量级砝码。“德国中心”是由德国政府背书、由两大州立银行投资设立的、专为德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的中介企业。从市场咨询、律师服务、秘书翻译、谈判展览到办公用房、金融服务、对外贸易等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德国中心”都能帮助解决。“德国中心”还被称为是海外投资者的“德国之家”,因为入驻“德国中心”意味着绝对安全,因此,太仓全力以赴引入“德国中心”。自太仓“德国中心”成立以来,短短8年时间,已累计吸引德资近200家,入驻太仓的德资企业总数也已经翻倍,超过500家,更是为太仓中德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太仓工业4.0进程。如今太仓已成为德国工商界最为喜爱的海外发展基地之一。
以构筑引资生态为重点,形成产业—生活—文化全方位的“强磁场”。一是以法治“硬举措”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太仓建立全国首个中德知识产权保护基地,设立“五庭协同巡回审判点”(五大专业法庭);针对德资重点关切的知识产权类、职务侵占、劳动纠纷类案件,贴心制订“报警指南”和“报案证据清单”。二是以多维招商方式为抓手,放大招商的矩阵效应。联动中介招商,太仓先后与德国巴符州国际经济合作协会、江苏省驻欧代表处、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等中介机构建立广泛联系。以每年一度的“太仓日”深化中德贸易文化交流,为太仓吸引德资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全力构筑德式生活场景和文化交融的引资生态,营造“他乡即故乡”的城市氛围。做优德式生活配套,开发建成一批具有德国风情的商业街区,引入德式酒吧、中德友好幼儿园等生活配套设施。连续多年举办德国“太仓日”、太仓啤酒节、中德艺术家沙龙等经贸文化活动,增强“德企之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指明了新时期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面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增速放缓形势,稳定外贸外资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德资引进的“太仓经验”对新一轮高质量吸引外资具有重要的启示。
借鉴“德国中心”建立“外企驿站”,让“优服务”化作吸引外资“优动力”。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中小型外资企业的服务中心。一是搭建好服务网。建立和完善运营模式、线上平台、线下大厅。促进与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协同,整合商会、协会等社会团体资源。二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聚焦外资需求,健全政策宣传、招才引智、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交流合作、投资咨询、法律咨询帮扶等服务体系。三是配备服务专员。针对外资办事“不知晓”“不熟悉”“不会办”等问题,设置“帮办导办”服务专员,做好全程跟踪服务。
创新优化“双元制”本土路径,以“人才链”吸引外资“产业链”。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本地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体系。可由龙头外资企业牵头成立产教联盟,由点带面逐渐铺开。注重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布局对接、人才培养层次及规模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另一方面,探索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省级“双元制”职业规划、政策及标准。尤其是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联合人社等部门,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评价资格的国际互认,加速技能人才跨区域间和跨国别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打好外商引资的“法治营商牌”。高质量引进外资,必须重视以商业秘密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法治营商环境。首先,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建立起贯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系统机制;其次,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格局。可借鉴苏州“五庭协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跨部门沟通协作,放大协同效能;再次,探索建设国际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吸引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创新机构进驻,强化涉外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作者分别系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苏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