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优先发展,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生命科学等前沿赛道,厚植发展新优势。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重点、政策措施。
一、突出系统谋划,着力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
未来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中更加具有技术前沿性、需求突破性、影响颠覆性、价值战略性和前景爆发性的前端产业。江苏科教创新资源丰富、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全省有15所高校共设有38个未来产业相关学科,超过75家重点研发平台开展未来产业技术研发,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90项,居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围绕未来产业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举措,积极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发展生态。《指导意见》基于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明确提出构建“10+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及产业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新赛道的谋划方面。科学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导向和我省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系统考量发展基础好、产业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等实际因素,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在发展目标的设定方面。提出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到2030年,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有到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到2035年,形成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未来产业体系,推动江苏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二、突出创新策源,着力推动前沿技术先行先试
《指导意见》明确了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推动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变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量”。一是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每年实施15个以上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培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夯实未来产业的技术策源基础。二是加快建设未来技术孵化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探索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原创性、前瞻性技术突破。鼓励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三是加快完善创新容错机制。充分考虑未来产业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国有企业、高校院所等在原创技术研究、新兴产业投资、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因不确定性、难预测因素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相关负责人已应尽职责、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并未谋取个人非法利益的,给予责任豁免或减轻责任,营造未来技术研发敢闯敢试、不畏失败的创新环境。
三、突出企业主体,着力打造未来产业特色集群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指导意见》注重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厚植未来产业的内生驱动力。一是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加强未来产业领域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着力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打通企业进阶式成长快车道,促进各类“大而强”和“小而专”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二是强化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设验证场景,面向社会有序开放。支持运用未来技术赋能重构农业、制造业、商务、能源、交通、建筑、教育、康养、文旅等行业,建设50个以上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示范。支持长三角跨区域开展应用场景合作,以应用场景先行试验、融合应用,助力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三是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着力建设2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苏州、南京等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先行先试,持续推动创新型企业集聚集群发展。
四、突出要素保障,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硬核支撑
未来产业是人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持续加大数据、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投入。《指导意见》聚焦人才、金融、数据等关键要素,加快营造导向明晰、自由流动的市场氛围,为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深化创新人才引培。加快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加大人才政策等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推动在苏高校科学设置未来技术相关学科,系统培养100个以上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团队)。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推动组建省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三是扩大数据开放共享。通过特许开发、分级授权等方式,推动未来产业领域科学数据、实验数据向企业开放,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潜能,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
五、突出创新治理,着力发挥政府指导引导作用
未来产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必须更好发挥政府战略导向作用。《指导意见》从推进机制、治理模式、开放合作等方面,细化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是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协同联动,推进未来产业重大问题研究、重大事项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整合有关部门、行业专家、智库单位等力量,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定期发布未来产业运行情况报告,逐步完善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育机制和评估体系。二是创新监管治理模式。支持开展未来产业专业园区建设试点,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有序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稳妥实施“观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监管举措,营造包容审慎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三是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举办未来产业相关峰会、论坛,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主动承接未来产业国际技术转移,深度融入未来产业全球创新网络。接下来,省发展改革委还将健全完善《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印发实施《江苏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推动未来产业成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