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08-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程德斌    

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10个具有牵引性的重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其中第2个就是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着眼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提升产业安全和韧性、拓展产业覆盖面和价值端,下大力气强链补链延链。近年来江苏不断锤炼制造业看家本领2022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7%,均居全国第一。面对新要求,江苏有责任、有能力走在前、做示范,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生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22年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8%,位居全国前列。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智能制造等3个集群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500家。面对新要求,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优势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课题。

强化战略研判和能级提升,建设新兴产业集群高地。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区域级、国家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重点推动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高标准建设,推动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强化核心赛道和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立足51010集群发展与531产业链建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核心赛道,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深研行业市场前景、省域战略机遇,聚力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重点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计划,培育一批植根于江苏、国际竞争力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聚合力强的全球领航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专业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生态助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抢先未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探索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孵化高潜力未来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力促产业创新集群崛起。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支持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建设,激活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的双主体作用。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健全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畅通战略、技术、标准、市场交流协作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梳理51010集群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绘制卡脖子技术突破路线图,聚力攻坚,逐步引领优势产业领域技术迭代升级。

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夯实发展新基底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江苏在钢铁、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22年全省钢材产量14882.2万吨,占全国11.10%,工业纱产量302.1万吨,占全国11.11%,乙烯产量390.2万吨,占全国的13.47%。面对新要求,巩固和提升好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保障。

坚持高端化路线,做优产品促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开展优化升级试点。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中小企业走小品类、高价值、特色化路线,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名优企业和产品。鼓励传统产业企业间并购重组、产能整合,鼓励其投资新兴产业领域、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坚持智能化与绿色化路线,优化过程促升级。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实施智能+技改工程,支持企业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购销等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提升传统产业绿色环保水平,实施节能和绿色改造工程,促进企业降能耗、减排放,开展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扎实推进落后产能淘汰。

坚持差异化路线,分类施策促升级。支持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种、精品钢种、特殊钢种,支撑以C919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纺织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新型面料、现代家纺、品牌服饰。支持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定制化、安全化发展,构建安全绿色的现代产业链。支持传统机械产业向精密零部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工业母机、海空装备企业。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发展新活力

江苏最早提出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66.4,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面对新要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路径。

聚焦数字经济新增长点,扩大核心产业规模。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积极推动通用AI、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不断挖掘新的数字经济增长点。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区块链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大数据+卓越产业链,形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支撑体系。支持南京、苏州、无锡打造集成电路、物联网、应用软件等地标性数字经济集群,支持信创先导区、区块链先导区先行先试,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

聚焦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深化“智改数转”工作。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免费提供个性化诊断、制定针对性方案。明确数字化转型优先级,重点推进数据采集与治理、智能设备与物联等转型需求高、转型效益好的领域,加快从基础数字化向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延伸。全面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分行业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与路线,打造一批标杆性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培育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集成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

聚焦数据资源应用共享,打造工业互联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与试点项目建设,协同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工业设备与信息系统上云上平台、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专业行业平台大企业建、小企业用,助力中小企业链式转型。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与1+1+40+N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完善风险评估、数据共享等规范与机制,加快工业信息安全一网一池一平台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