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蝶变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07-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凌 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百年来,南通秉持发展实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逐步形成了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万亿元,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第14名。新形势下,南通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以产业蝶变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集群建设为抓手,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近年来,南通深入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16条优势产业链机制,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2022年全市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9200亿元,牵头的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参与的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推动项目招大引强。统筹抓好龙头型项目和科创型项目招引,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22年全市新签约注册重大项目502个,其中1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同比分别增长35%52%,新招引认定四有型科创项目超过700个,创历史新高。推动园区提档升级。一方面,发挥5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加快完善园区产业、科创和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承载能级。202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应税销售、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2%75%86%。另一方面,整治提升全市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全市累计创建4个国家级、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省级以上园区为主体,重点中心镇和产业特色镇为支撑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企业培优扶强。聚焦项目投入、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重点环节,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共有营收超百亿级企业11家、上市企业56家。建立分层培育推进体系,推动从创业型、科技型企业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以跨江融合为导向,打造协同发展新标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努力成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点、苏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伙伴。深度融入产业链。制定实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找准协作领域和关键节点,共同推进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实现错位发展、美美与共。围绕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融合度较高的产业,引导各板块实质性推动建设跨江合作园区不少于1个,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合作园区成为建设示范。共建共享创新链。高位统筹组建全市科创委,高水平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大手笔设立科创投基金,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方位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加快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与上海、苏南等地共建创新服务平台突破100家,每年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700项。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全市70%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了创新协作。奋力攀升价值链。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契机,精准谋划实施一批补链、强链、固链项目,加速补齐装备制造、研发设计、配套服务等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根植性、开放性和韧性,加快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质量品牌旗舰领航行动,在品牌建设、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合作,助力企业锻造核心技术和质量品牌,全市共有73家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41家企业获评江苏精品

智改数转为牵引,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出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4年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建成电子信息、船舶海工和高端纺织3个行业二级节点。大力引培优秀服务商,支持本土标杆企业对外输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中天互联爱尚(ASUN)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2022双跨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市统筹安排4.1亿元专项资金,对智能化设备采购、工业互联网软硬件投入等给予奖励补助和贴息支持。2022年全市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420个,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135家。加快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聚焦数字经济新业态新赛道,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全市已建成1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2个集成电路特色园区、3个省级软件园、4个省级互联网众创园,集聚了通富微电、中天互联等一批数字产业骨干企业,引入了北大长三角光电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等多个数字技术创新平台,2022年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4%,居全省前列。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开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和数字化优秀解决方案遴选,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将数字人才纳入江海英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在融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智改数转等典型案例宣传。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以开发园区、高新区为重点,将网络部署、云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部署等纳入园区改造提升标准,推动园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产业服务等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以要素保障为支撑,厚植产业发展新沃土。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等会议,为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支持。强化综合配套政策支持。密集出台产业倍增三年行动方案”“创新30等系列支持政策,每年市级财政安排5亿元左右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专门成立科创投资集团,设立规模50亿元的创新发展基金,为科创企业化解融资难这一成长烦恼。深入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百校千企万岗青年人才招引工程,进一步增强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方向。深入开展沿江化工整治,累计腾出工业用地超1万亩、能耗指标50万吨标煤。对全市1.3万家应税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施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差别化配置资源要素,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推动行政审批简而再简、服务企业好上加好,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2022年南通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省第3,前移3个位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把523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每年举办通商大会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评选张謇杯杰出企业家、杰出通商等,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成立张謇企业家学院,打造企业家的政治学院和精神家园,累计培训企业家近5万人次。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秘书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