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应从生产与生活两头入手
储东涛 颜学礼
要使绿色发展之树在江苏大地根深叶茂,必须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矢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生产这头入手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绿色发展呼唤行动自觉。从盐城的探索来看,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首先,要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逐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也就是要尽快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近几年,盐城通过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从陆上风电场建设到海上风电场建设、从集中式开发到分散式开发、从并网型运用到离网型运用、从单一风电到“风光互补”,“风电水”、“风电车”等“新能源+”的立体综合开发,新能源正被广泛运用于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其次,要大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并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近几年,盐城坚持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优选方向,加大项目载体建设力度,加快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其环保科技城也成为中国环保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盐城元素”,大气治理产业的主导产品占全国市场的35%以上,在绿色能源、清洁生产、区域治理、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在提供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再次,要加快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行业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大循环,努力建成生态工业园区,推广绿色建筑。
从生活这头入手积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众所周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但归根结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长期以来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和蔓延,既有生产方面的影响乃至破坏,也有生活方面的种种原因。因此,“绿色化转型”,不仅需要生产方式而且需要生活方式同频共振。一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二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要推广绿色消费,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在这方面,盐城除了“能源转方式”外,还有“城市谋绿化”、“城乡搞‘四清’”、“工地控扬尘”、“秸秆禁焚烧”等举措,并实施了清新空气、清澈河道、清洁村庄、清爽城市工程,大力兴建宜居宜业的秀美城乡。
把两头结合起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生产与生活,虽然一分为二,但有机联系、矛盾统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合二为一。因此,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施策,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衔接,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以城市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点,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的再制造企业,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建设,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等各个环节积极推行全面节约,全面建设低碳社会,重点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建设。总之,江苏要坚持绿色富民绿色惠民,让“绿色化”在生产和生活中蔚成风气,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分别系省委党校教授和《盐城通讯》副主编)
绿色发展须从治理与保护两头抓起
夏善宏 刘 阳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苏州市吴江区的经验,要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两头抓,一头不松,一着不放。
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务必重力重策。江苏平原广袤,跨江濒海,湖泊棋布。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就是要咬住水、大气、土壤这些关键点,重力重策重治。
一要实施严查重罚措施。在全省开展环境治理提升专项行动,全民动员向污染宣战。行动中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和治理盲点,认真排查与监测各地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以及城市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河道桥梁和农村村庄等薄弱地段环境污染情况,排查与监测的重要结果在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公布,同时在各地各部门落实治理责任清单,治理进度在媒体展示、阳光推进。建议修订《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在立法理念、监管方式、公众参与和强化法律责任等方面再作调整,突出源头治理,加大处罚力度,促进绿色发展。
二要整治水气土壤污染。重视和加强区域内湖泊、河体的环境治理,全省所有湖泊均实行层级管理与集中治理,大力实施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工程,让湖体的污染负荷削减、水质改善、防洪能力提高、生态景观提升。辖区内的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各级“河长”定期召集工作例会,听取下级“河长”的工作汇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辖区内河道污染物排放与水质治理工作检查。建立黑臭水体档案,加大治理力度。在城市建设中,高标准建设地下基础设施,雨污管网不仅全部“地下”,还要全部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未经处理的污水一滴不允许流入河流湖泊。抓好大气污染整治,辖区内的空气质量鼓励实施网格化治理,在整治范围内划定监测监管网格,实行24小时监测。重视和加强工业污染企业腾退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治理,对受污染的土壤必须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进行修复,并定期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发利用,对未通过土壤改良和场地污染修复而开发利用的“毒土地”项目,必须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三要加快推进区域补偿。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地方人民政府对省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江河、湖泊、水库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提出省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治理补偿办法,交界断面考核不达标的地方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直到出界断面水质达标,并向下游受影响地区的政府作出经济补偿。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群力群策。首先,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在全省的沿路、沿河、沿湖、沿江和各类产业园区、城市休闲空间、乡村农民家园开展建设绿色堤岸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绿色园区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绿色园林工程、绿色村庄工程。特别要巧做水绿相间的“湖、河”篇章,依据现有湖泊、河流的自然生态、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巧布绿带,自然成景,提升内涵,优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突出生态扩容,注重城市“绿肺”,市内道路、广场、公园、水域周边,广植花草树木,形成观形、观叶、赏景、人文、生态、休闲相融合的城市绿色风貌,让市民在城中享受“天然氧吧”。
其次,进行“多规合一”改革。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探索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湖泊功能规划、林地保护规划、生态红线规划等多个规划合编为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区域总体规划,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海岸带保护线、城镇发展边界线、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底线等,以严肃和创新的规划管理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第三,严格产业准入制度。根据生态空间格局和环境资源承载力定好产业发展的导向目录,以污染物排放指标为产业规划的核心要素,明确限制类企业、禁止类企业、鼓励类企业标准,决不把降低环境保护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传统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作者分别系省科协高级科普师和省委党校教授)
绿色发展需从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
周忠丽 山 水
绿色发展保障机制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也涵盖全面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有对领导干部的生态审计、问责和追究,还有奖优罚劣的环保补偿。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从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
应当说,我省在这方面有许多亮点,不乏好的典型。比如,拥有全国最大湿地面积的泗洪县,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就曾三令五申并切实兑现,绿色发展不达标的乡镇和企业,党政领导上电视公开检讨且向公众说明情况;没完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的,县委、县政府约谈其主要责任人并从严从重问责。此举,对于推动绿色发展不得力、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的地方、企业和干部无疑具有倒逼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尚有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一些人与绿色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把绿色发展仅仅当口号,停留在表面功夫上,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贯彻中央和省里精神不坚决、管控制度不健全,未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一套长效机制。
怎样才能避免和杜绝绿色发展中的不良现象和负面问题?重要一条是要创新机制。
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性措施。为了适应全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和实践,借鉴其它省份的经验和教训,对相关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完善绿色产品的鼓励性政策和非绿色产品的约束性政策,调动市县、企业和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绿色投资政策,促进工农业的“绿色化”生产。
健全责任人的跟踪考评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通过深化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确认资源环境保护主要责任人,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划定底线,推行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等。
强化对各方的约束激励手段。既须增加激励的含金量,又须增强其约束力。对企业,更应强调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对地方,则应强调减少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并要突出奖惩的导向作用。
强化约束和激励,就要对绿色发展主要工作任务定期加强督查督办,层层加压,让上下“入心”,让各级“惊心”。这两年,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组织部门新近也制定了专门章程,当下关键在于参照先进地方的有效举措,如何狠抓、怎么落实。毫无疑问,各市、县、区都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紧紧跟上,雷厉风行,拿出能够贯彻到底、落在实处的配套细则来。不光要把各项指标作为“硬任务”层层下达,而且要推出更严厉的问责办法。事实反复证明,要求千遍万遍,不如追究一次。要让全社会都来监督执行,特别是要让新闻媒体参与进来,在用好正面典型激励作用的同时,确实用足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让有的地方、有的企业、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红红脸、出出汗。换言之,不但要令其丢面子,同时也丢里子,甚至还丢位子。也就是说,当罚的必须重罚,该惩的坚决严惩。如此,问责机制方能成为督促各地完成绿色发展任务的有力抓手,约束激励才会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动力,发挥它应有的推动作用。
强化约束和激励,就要把坚持绿色发展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力实施、全员行动。仅以环保为例,全面覆盖即通过全省统一的绿色发展规章,禁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工业污染向农业转移、田间污染向水体转移、苏南污染向苏北转移。全程管理即从源头、过程、结果三大环节立下绿色发展规矩,对老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关注结果环节,对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聚焦源头和过程环节,有机衔接,环环相扣,以施行最好的整体治理规制。全力实施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探索实践更具刚性和约束力的生态红线管控办法,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约束,运用高标准、严管理等手段死保生态红线。全员行动即运用地方法规等,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行为,使绿色发展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针对环保工作中落实不力、监管不严、执法偏松的问题,增强赏罚分明的环评执行力,下猛药、使绝招。对违反绿色发展要求的,不管涉及企业规模多大、产值多高,都应第一时间反应,依法依规依纪惩治。
推进绿色发展是长期任务,激励和约束须加大力度、久久为功。我们务必固守“绿色”理念,通过优化保障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加快打造一张美丽江苏新名片。□
(作者分别系省委党校副教授和本刊编审)
责任编辑:汤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