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江苏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学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次召开,提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江苏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工作的先行区,必须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加快探索、奋力绘就江苏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新时代江苏城市发展的新成就

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探索符合省情实际、凸显特色优势、注重品质提升的城市发展路径。

城镇化格局持续优化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1+3”重点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全省形成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空间格局,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保持领先。住有宜居水平成效明显持续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实施棚户区改造231.49万套(户),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约1.38万个,全省城镇常住家庭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7.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4.1平方米,率先系统推进高品质住房建设,持续优化房票安置政策机制,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1292.2公里,居全国第二。全域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老旧管道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数量全国最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不断完善,餐厨废弃物处理县以上城市全覆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能力从零起步增长到5630万吨/年。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基本覆盖省市县三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取得初步成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率先出台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构建完善的多层级保护传承体系,保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注重历史文脉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协调,积极推动文商旅农融合,涌现了苏州平江路、南京小西湖、扬州仁丰里等一批典型案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动态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太湖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类。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全国第一。绿色建筑数量全国最多,创新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建设。城市多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加强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和执法队伍规范化。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公厕提标便民工程,基本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与精细化水平。推进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实现基层党组织网格化管理与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保障有机融合。

新时代江苏城市发展的新挑战

当前,江苏城镇化水平达到75.5%,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多挑战。

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房地产带动下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难以持续,加快城市发展动能的转换势在必行。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设施建设,既要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变,还要适应需求结构与层次、生产消费模式、要素流动特征的变化,为新技术、新业态、新功能、新场景提供引导和支撑。人口转型挑战需要积极应对2024年江苏常住人口首次出现零增长,年友好”“生育友好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全龄友好环境营造提出了迫切要求。城市更新难点堵点亟待破解在调规、用地、融资、审批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瓶颈,亟须将城市更新有益有效探索提炼上升为制度成果。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现有模式难以持续,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融资的更新机制尚未建立。基础设施投入运维需要改革突破全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种类全、体量大,新建需求和更新改造压力并存,传统投入运营模式难以适应,亟须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城市安全韧性能力面临挑战房屋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各方责任不明晰、难落实。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虽然经过持续排查整治但风险依然存在,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和效率也面临考验。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一委一办一平台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融合机制还不健全。物业管理各方面矛盾突出,群众满意度有待提升。

新时代江苏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结构推动扬子江城市群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强化都市圈和各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公共资源统筹配置、要素双向流动、新质生产力统筹布局、空间一体化治理。激活城市创新发展动能盘活低效楼宇、老旧街区、老旧厂区、低效商业和产业园区等存量资源,搭建复合型创新空间载体。打造一批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多元活力的创新城区、园区、街区和社区,孵化创新生态,服务城市产业升级和营造新消费空间。提升城市高品质宜居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住房,推动设计建造全生命周期住宅,满足多孩、纯老、多代等多元需求。构建青年友好的住房体系和宜居环境,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进无障碍和适老适幼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从城市里的公园转向公园里的城市,构建高品质绿色空间,让绿地系统与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强化城市风险源头预防和全过程防控。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各类风险应对能力,持续更新老旧地下管网,拓展老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应急避难体系。守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地域特色风貌塑造。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当代形态和多元路径,推动文脉赓续更好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区域特色发展与现代生活,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推动城市治理提质增效搭建统合共享的数字底座,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向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转型。推动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激活社区治理内动力,建立刚性约束+柔性引导保障制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作者系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