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蝶变:续写新时代姑苏华章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方文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站在第4个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3周年的新起点,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37月亲临苏州古城考察时作出的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重要指示,坚持续、多、新路径(续,即延续文脉、延续传统、延续烟火,接续奋斗,更续发展,后续评估;多,即多目标协同、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融合、多方式实施;新,即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姑苏新径,建设一座活着的古城、幸福的古城、繁华的古城

保护为先,书写千年文脉锦绣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区、姑苏区坚持保护优先、传承为本,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建体系、强保障,筑牢硬基底。探索多主体、多领域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实体化运转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战略合作,发挥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国企示范引领作用,筑牢古城保护更新共同战壕。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多层次、全覆盖的规划保护体系。出台实施《苏州历史城区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面体检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平江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26个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编制,古城规范化、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常态化举办高层次专家咨询会议,用好社区规划师、城市体检师等智慧外脑,凝聚合力推动古城复兴。

活肌理、树标杆,古韵焕新生。聚焦点、线、圈、面空间格局,严格保护古城的街巷肌理、历史风貌、文化生态。推进平江、虎丘、山塘、桃花坞、阊门等片区串珠成链、连片成景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9项做法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十全街综合提升工程带动街区客流量翻番、特色店铺营业额增长50%,石路商圈焕新后,今年国庆假期吸引客流同比增长135.81%。实践疏解+共生院模式,分两批滚动实施158座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实现保护与活化的有机统一。

聚合力、拓路径,共绘新蓝图。撬动各类资源、吸引各类人群参与古城保育活化,让投资古城就是投资未来成为共识。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发布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会同社会资本推动125处古建老宅焕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近3年获上级资金超150亿元,保护区、姑苏区整县推进项目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为全国唯二试点地区之一,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全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形成政府引领、社会支持、市场参与、居民融入、专业支撑的多元保护体系。

民生为本,展现福气之城温馨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保护区、姑苏区始终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城市治理的根本导向,推动城市由物的发展人的发展转型,致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焕新颜、提品质,城景入画来。将江南文化、苏式美学嵌入改造更新,遵循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模式,有序推进古城道路提升、架空线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绿化提质,以园林标准全面提升古城人居环境和空间品质。以攻坚姿态先后启动万丰里、钟楼新村、茶花村、小河浜等迟滞多年的城中村、危旧房征收搬迁项目,近三年累计搬迁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为古城发展腾出宝贵空间。高效推动92处、335万平方米载体建设,出让M0A35产业用地超600亩,建成安和锦、蓝园、M+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胥江创意湾、法律服务产业园等高能级载体,持续推进古城焕新。

优治理、暖民心,人和城共融。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干警深入169个社区,累计解决答复居民诉求4万余件,推动全区2024年实际办理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7.9%,实现从解决一件事解决一类事延伸。探索物业城市模式,推动住宅小区、零星楼及开放式街区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立足群众需求,首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更多暖驿站,耦园、苏昆剧院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备受青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质升级,让福气充盈古城。

育新风、润心田,文脉映生活。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跃升,深入开展大扫除”“大走访专项行动,让文明成为姑苏最动人的底色。邀请平遥、潮州等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举办优秀摄影作品联展,轧神仙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荷花市集火爆出圈、视频播放量达1.5亿次,城市人情味更加浓厚。丰富优质文化供给,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上海三联书店江苏首店开业,开明大戏院成为演艺新地标,《平江路志》《姑苏古城志》广受好评,让书香浸润古城、文化滋养民心。

发展为要,答好现代姑苏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区、姑苏区坚持以中心+”重塑文商旅优势,以文化+”赋能数字创意发展,以数字+”提升高技术服务业质效,绣出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姑苏繁华图。

强创新、谋全域,以人工智能+”守护古城永续。发挥人文积淀深厚等优势,围绕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四大方向,以场景创新牵引技术迭代与产业集聚,打造全国领先的“AI+古城应用样板。深入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系统推进古建老宅、传统院落等数字孪生建设,构建虚实共生、智慧运营的古城生命体。全力建设姑苏数智湾人工智能+”集聚区,通过数据供给创新、应用场景迭代等赋能产业生态构建,打造人工智能研发核心区、产业培育区和应用试验区,为构建古今交融、数实共生的发展范式提供姑苏实践。

塑场景、优业态,以产业焕新驱动城市出圈。将古城作为大景区、大博物馆整体打造,以城市更新带动产业焕新,推动城市形象破圈传播。实施一片一策、一街一策精益求精打造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网红街区,新建提标一批特色精品酒店,推出更多极具姑苏辨识度的文化明珠。以更大力度引进首店首发首秀,将石路、观前街打造为国内知名商圈,把古城文商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强化景区+商圈互联互通,做精园林夜游、相门城墙灯光秀、姑苏夜画水上游等文旅项目,变流量留量网红长红

传文脉、承古今,以人文经济激荡姑苏魅力。探索打造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塑造可品味、可体验、可传播的城市名片。擦亮”“”“系列文化名片,推动全国非遗进古城,让典籍、文物、遗迹中的姑苏在当下。促进姑苏文化与新兴消费融合,打响姑苏早点来等品牌,做优春兰、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卉文章,打造更多本地人常来、游客必打卡的新体验项目。坚持传统现代化、古典潮流化理念,推动赛事、演艺、宠物经济等特色业态发展,释放以文兴业化人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苏州市姑苏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