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城市的历史人文之美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卫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近年来,盐城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从保护传承守牢文化根脉到打造城市标识,从创新转化激发文化活力到惠及民生福祉,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守正创新:涵养城市历史文脉之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盐城立足丰富的文史资源,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增强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厚植根脉沃土,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248处红色遗址遗存、128个以烈士命名的村镇,让红色基因深植城市血脉。拥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淮剧之乡的美誉,传统艺术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一级文物36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2处,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历史文化保护名录与分布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颁布《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制定《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实施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为文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创新传承方式,让千年文脉链接未来。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深挖文化资源潜力,讲好一堤一塔一传的历史故事,做好范公堤遗址的保护修缮提升,推出假如建筑会说话解读海春轩塔系列视频,展现文物承载的城市记忆,加强《水浒传》中地域文化研究,让历史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常态开展非遗进商圈”“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开办建军路文化大讲堂,依托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全省首个校地合作非遗传承创新平台。加强国内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淮剧、杂技艺术团体赴日、韩等国开展文化交流,让本土非遗走向国际舞台。

做好融合文章,让历史名城焕发新生。搭建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新平台,开展“NICE盐城·我来读城行动,围绕一河一街一塔,设计多条Citywalk主题线路,串联文脉地标与网红打卡地,让逛街成为读城。建设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长廊,植入网红书店、非遗工坊等现代元素,构建白天游艺赏景、夜晚观剧品韵的体验空间。推进建军路文商旅街区焕新,将部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展示馆、小剧场等微空间,推出1956星剧场、登瀛小筑等热门打卡点。盐立方广电塔集聚云端书局、邮局等业态,打造全市首个沉浸式城市非遗体验空间,实现城景观赏、休闲消费与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

塑造标识:彰显城市个性独特之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盐城立足四色文化,通过打造IP体系、聚合数字文化、深融文旅资源,让城市个性愈发鲜明。

塑魂立象打造IP传播新范式盐城的绿色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红色铁军文化和白色海盐文化,为城市IP注入了深厚的底蕴与清晰的辨识度。作为全国首个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名片的城市,盐城创造性地选择了吉祥三宝(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湿地精灵作为IP的形象载体,将抽象的生态文化价值转化为具象化、萌态化、可传播的符号。深耕一县一IP”培育工程,打造千年韵·盐城脉品牌,通过一套IP形象、一系列文创产品、一组传播活动、一个产业项目,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IP矩阵。探索以生态IP为抓手、以文化内核为灵魂、以现代设计为语言、以多元渠道为通路的文创产品开发路径,举办金海贝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深挖IP创意潜力。

数字赋能,培育文化产业新动能。搭建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等载体,以特色化定位、平台化集聚、数字化融合、开放式合作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黄海湿地博物馆运用3D扫描等技术,完成湿地场景与生物群落高精度采集建模,展现湿地生态之美。市博物馆推出盐小博数字人等智慧服务,提升观展互动性。新四军纪念馆编制红色档案数据采集地方标准,建立智享数字服务平台,让红色文化触达面更广。借助江苏省网络文学IP孵化中心等平台,打造“NICE盐城·短剧之城新名片,举办“NICE视界长三角微短剧创作大赛、轻舟计划·短片季等活动,加速IP孵化与内容产出,今年已吸引近80部短剧来盐取景拍摄。

融景拓界,探索城市文旅新路径。注重城景相融,打破城区与景区的界限,建成运营21个不同风格的特色文化街区,开展盐城有你系列活动,开发串场夜画”“建军路上的摇滚等夜游项目,街区活力提升效果明显。各文博场馆以“+剧本”“+演艺”“+生态等形式,拓展服务边界和文化外延,市博物馆推出盐引疑云剧本探秘游,江苏淮剧博物馆组织淮剧经典选段惠民演出,黄海湿地博物馆策划系列自然实验室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刷馆。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西溪、九龙口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串场之眼、潮间带艺术村等新场景不断出圈。

厚植民生:凝聚城市宜居人文之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盐城以丰富精神供给为核心,通过创作精品、服务基层、优化效能,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健全创作生产全流程保障机制,统筹抓好选题策划、创作生产、传播推广等关键环节,形成全市统一推进的精品生产格局。聚焦红色、生态、发展和文化特质四个故事,创排淮剧《宋公堤》、杂技剧《盐运》、舞剧《一件旗袍》等一批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人文底蕴的文艺作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政策保障、市场运营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多个杂技节目斩获国际国内最高奖,报告文学《东方湿地》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儿童剧《还你一个家》摘得第比利斯儿童与青少年国际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组织奖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始终着眼让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打造茉莉花开·盐艺直达文化服务品牌,创新开展一台好戏”“一墙美展”“一堂匠艺”“一城记忆”“一室书香五大服务IP矩阵,选取11个示范性村(社区)和五大文化集聚地纳入服务网络,打造以11个基础点为核心、N个特色场景为延伸的服务格局,让优质资源精准滴灌。打造盐风海韵小剧场艺术季、湿地之声合唱季、新创剧目调演等品牌活动,原创一批贴近生活的精品演艺项目。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升级。聚焦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采取新(改)建、共享等形式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入选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1个。提升艺术精品展演质量,推出非遗作品展《时间的回响》等高水平展览,引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话剧《雷雨》《茶馆》等高人气剧目,年均开展优秀剧目展演巡演2000余场次。深化书香盐城建设,开展你选书 我买单一站式服务、全民阅读春风行动等活动,发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基层阵地作用,让书香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