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南京作为特大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系统思维,探索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持续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南京创新构建特大城市安全发展体系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授予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9月,“181”平台入选国家数据局“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机制牵引,构建协同高效应急体系
面对灾害事故的不确定性,南京着力在“统”字上下功夫,以机制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的确定性。
指挥体系实战化。打造“两级会商五级调度”指挥中枢,横向联动24个市级部门,纵向贯通市、区、1300余个街镇社区,以及300余家重点企业、救援队伍,年均调度逾万家次。应急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坐班值守、全天候出动现场”模式,确保响应“瞬时触发”“无缝衔接”。构建“多网联动”通信保障体系(指挥网、政务网、卫星通信网),组建“一体两翼三中心”专业队伍,实现地铁涵洞、大型综合体、赛事活动等复杂场景视频实时回传。出台领导现场必勘、消防街面前置、一体化工作站夜间值守巡查、重型机械全天候联动、医疗力量夜间会诊、生命线企业协同值守等应急响应“十条硬举措”,全力护航“苏超”联赛及高温汛期等重点时段安全。
应急预案数字化。建立“1+51+N”预案管理体系,深化预案数字化建设,对应急情景、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分级响应、信息流转等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解构,结合云直播、融合通信等技术,打造“手掌上的指挥部”,实现突发事件现场视频直播、各单位实时会商、信息交互功能,年均高效支撑应急处置300余起。
救援力量协同化。建立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基础,410余支超万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23家驻宁央企和21支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此外,拥有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扬子石化队、国家水上应急救援南京油运队等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开展联演联训。强化区域协同,与安徽滁州、马鞍山等9个都市圈城市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救援联动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演练4次,成功处置跨区域危化品泄漏事故2起。
关口前移,织密安全风险防控网络
南京深刻把握风险演变规律,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不断筑牢安全防线。
重点领域精准施治。纵深推进“一年小灶、三年大灶”及“治本攻坚”行动,聚焦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等32个重点行业及电动自行车、燃气、高层消防等“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动态清零重大隐患,成效居全省前列。在危化品、“厂中厂”等领域创新引入安全审计,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刻画“企业安全信用脸谱”,激发企业安全发展内生动力。
基层基础持续夯实。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全市101个街镇设立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站,整合2200余名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实行“一室N队”勤务模式,以巡查检查为基础、隐患整治为中心、执法办案为重点,统筹街镇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工作,实现基层监管由单兵作战向融合作战转变。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在1.2万个综合网格叠加“应急格”“安监格”,将30余万社会面小场所单位纳入网格管理,给风险源“上户口”,推行“自我安评”和“一戴三关三查两报备”安全打卡,实现风险源头管控与主体自我管理。
监管模式创新优化。首创安全生产跨部门“综研联检”机制,实行“一企一档一策”,优化检查主体专业结构,推行整合型检查服务模式,由分部门分专项检查向“一站式诊疗”转变,切实提升重点行业领域部门监管执法效能。机制运行以来,全市“综研联检”检查企业近1.4万家,发现隐患7.18万余条,其中重大隐患890个,减少企业迎检4.27万余次。今年,进一步创新涉企安全生产行政检查监督方式,建立完善“监督+服务”模式,在六合区建设全国首个“综研联检服务中心”,应用“宁捷查”行政检查码,创新“检查码+服务码”双码共治模式,更好推行涉企检查服务“合一次”。
数字赋能,展开智慧应急“南京实践”
南京积极探索“互联网+应急管理”,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平台集成“一站式”。建成“181”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从“风险防控网格化、预警预测智能化、应急预案数字化、指挥调度可视化、处置资源共享化、监管执法规范化、考核评估数据化、信息交互融合化”等8个高频业务需求入手,打造能够满足应急管理全场景需求的“一站式”智能化移动终端,实现责任落实用数据说话、风险治理用数据感知、监管执法用数据导航、激励惩戒用数据评价。
风险感知“全域化”。作为全国首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城市,整合建成覆盖地下管网、桥梁、电力等20个领域的感知监测系统,汇聚数据超13亿条。持续推进全场景数据汇聚治理,深化物联传感、监测预警在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风险感知力。
治理模式“智能化”。开发应用“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系统”,根据气象灾害数据研判,将短时临近预警响应需求与“181”平台承灾体数据进行智能化精确匹配,逐条生成靶向响应工单,并依托网格化机制落实防控责任,构建直达基层的临灾“叫应”机制。发布全国首个DS应急管理政务大模型“宁安晴”,融合多源数据与多模态技术,提供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定制化、专业化服务,推动城市安全数字化治理、智能化转型。
共建共享,凝聚城市安全治理合力
南京坚持法治保障、夯实基础、文化浸润,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安全治理共同体。
法治固本强基。先后修订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消防条例、燃气管理条例和电梯安全条例,2024年推动出台全省首部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政府规章《南京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编制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安全管理等地方标准,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法治保障。首创安全生产法一站式智能化应用“金陵安法宝”微信小程序,填补国内安全生产领域智能化工具书方面的空白。
夯实救灾基础。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13个市、区级储备库,储备救灾物资23类9.5万件(套),签约苏果等8家企业提供协议储备,实物与协议储备总值近3500万元。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市场参与机制,实现民生保险常住人口全覆盖。
厚植安全文化。聚焦小型场所安全需求,以“理论+实操”“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组织开展公益培训53场覆盖23.5万余人次,提升从业人员先期处置、自救互救能力。创新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在鸡鸣寺地铁站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安全文化主题车站,通过融入普法、应急救援等科普知识宣传和互动体验装置,让安全宣传融入日常。修订安全生产领域有奖举报办法,建立12345、12350联动受理机制,鼓励社会监督,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南京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