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稳定发展期,面临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多重要素的深刻变革。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规律,明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深刻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追求的执政自觉,为新时代城市工作锚定了根本方向、擘画了清晰路径。
市民在泰州市人民广场晨练 摄影 陈金云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深刻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需从价值根基、结构特征和时代坐标三个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维度予以系统阐释。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价值根基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清晰指明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立场和逻辑起点。现代化人民城市超越了对物质空间形态和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将人民的主体地位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这种价值定位标志着对既往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将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作为衡量城市品质的核心标准;在治理逻辑上改变封闭模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市民多元协同的治理共同体;在空间生产机制上扭转资本逻辑主导下空间资源分配的异化倾向,确立社会效益优先、公共利益至上的资源配置原则,将满足人民对更优美环境、更优质服务、更公平机会、更丰富文化、更安全社会的多元需求作为终极价值尺度。
现代化人民城市呈现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全要素融合协同的生命有机体。在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引领下,现代化人民城市在空间形态、功能布局与运行机制上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它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必须始终遵循人的尺度、关照人的需求、回应人民关切。在空间规划上,着力构建紧凑集约、绿色协调、便捷高效的宜居环境,全面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优化职住平衡,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公平与可及性,尤其注重公共空间的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在功能支撑上,城市须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强化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关键民生领域的精准供给与质量提升,尤其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制度性关怀和赋权赋能。在治理机制上,核心在于构建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共治体系。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城市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尊重人民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场域和创新载体。其根本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城市发展战略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依托新型举国体制突破重大基础设施瓶颈,实现区域协调与资源共享。一方面,现代化人民城市承载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空间实践使命。一是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韧性、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二是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创新社区治理体系,重点破除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优化三次分配制度设计。在城市工作中要坚决防止财富分化导致居住隔离与社会断层,着力构建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发展公平的城市社会生态。另一方面,现代化人民城市还代表着对西方资本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超越。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又汲取传统营城智慧,塑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功能的城市肌理,更通过智慧治理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精准化,实现规模效应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这种立足本土实践、融合制度优势与文化基因的城市发展道路,不仅为解决全球性城市发展难题提供新范式,更以生动的中国实践丰富了人类城市文明的多样性图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深刻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最终要落脚于具体的建设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现代化新实践,绝非单一维度线性推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同效应。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战略要求,统筹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维协同发展,构建有机融合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实践体系。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跃升。创新驱动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支撑,必须服务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与民生福祉。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城市产业痛点,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尤其在智慧治理、绿色低碳、公共安全等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使创新成果更高效转化为惠民实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市民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与发展机遇。二是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动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公平普惠的创新环境,让市场主体在解决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服务质量中释放活力。三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载体。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创新集群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四是构建人才友好型生态。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以宜居为基本诉求,构筑全龄友好型高品质生活空间。城市的本质在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必须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健全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布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二是优化职住平衡的空间格局。科学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三是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全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持续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社区商业、文体、康养等设施品质与便利性。四是营造全龄友好的社会氛围。统筹推进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推进各类设施无障碍使用。
以美丽为生态底色,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强化固体废物特别是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二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城市山体水体、自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网络。三是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提升城市空间美学品位。注重城市风貌整体管控和特色塑造,精雕细琢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以韧性为安全底线,筑牢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固防线。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线,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韧性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一是强化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对老旧管网、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等生命线工程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公共安全事件等风险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平急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三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稳定。强化水电气热等基础供应安全保障,提升大型活动、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增强城市社会经济韧性。构建多元包容的经济结构,完善重要物资保供机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动员、心理疏导与社会救助机制,确保城市在面临冲击时能快速恢复、稳定运行。
以文明为精神内核,彰显城市软实力和时代新风尚。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镇。一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持不懈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其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和社会治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诚信文化。三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活化利用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提供更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将革命旧址、抗战遗址等纳入城市更新清单,提升文化设施覆盖面和利用率。四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功能,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以智慧为支撑引领,赋能城市治理效能革命性提升。数字技术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必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一是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深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构建统一规范的城市大数据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促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高效融通、有序共享和深度应用。三是拓展智慧场景应用和服务。聚焦交通出行、政务服务、医疗健康、社保养老、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发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四是推动治理模式智能化变革。利用数据驱动决策,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风险防控的精准性。
(作者分别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