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崇德向善的城市文明底色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孙丽丽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城市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为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崇德向善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底色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承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犯罪率升高等城市病,导致城市发展有建筑没文化、有空间没灵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道必答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一些城市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经济实力走到了世界前列,同时也要看到,许多城市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城市建设发展缺乏特色,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究其根源是城市建设理念产生了偏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简单地将现代化城市建设等同于高、大、新、奇,忽视了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脉和人文特色。

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人心、提升治理效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崇德向善的目标导向更加注重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城市文脉嵌入城市风貌、精神文明植入市民行为,是城市从功能载体升华为精神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跃迁,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注入了灵魂,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是要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市民的集体认同,形成城市发展的精神纽带,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更属于子孙后代。必须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健全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一方面,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加快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报批,明确对重要地段、重点建筑的保护要求,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规可依。如南京制定实施《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30处重点文物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施行先考古、后用地模式、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2017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地块开始了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2020年开始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南京西街遗址长干古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余年。另一方面,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与古老建筑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适用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技术标准,推动解决修缮技术不完善、消防安全保障难等问题,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用绣花功夫探索出气质与颜值并存的更新之路。

创新方式方法抓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要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是让它起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发展中传承。一是全面开展老城区和老街区专项调查工作,及时将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二是以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身边小事和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重新融入百姓生活。三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确保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促进共护共享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本保护历史文化,不仅守护了城市记忆,还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不断受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动力,形成共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路径,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最大程度释放综合效应,调动公众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增添城市魅力。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品质和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旨在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平衡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将文化传承、道德建设、素质提升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以精神文明赋能城市发展。

坚持理念创新带动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培育城市文明,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成效也应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的丰盈上,检验于群众文化获得感的提升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打破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既要打造剧院、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也要建设社区书屋、街头艺术角等普惠性文化阵地;既要引进高端艺术展览,更要培育本土文化品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既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更要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安全韧性。

坚持以文化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文化的滋养涵育下,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城市风貌和群众面貌不断改善。近年来,江苏各地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文明程度高不断凸显,全省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更加澎湃。

坚持久久为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不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而是制度文化与市民素质的双向互动。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市民文明素质决定着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是积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和提升新型文化空间,发挥各类文化设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接地气的文化惠民项目,办好文艺演出、文化展览、读书讲座等。三是通过教育引导,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