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把握积极取向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三个积极看待”是科学谋划老龄事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正确认识老龄工作的科学态度,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也揭示了老龄化观念从“消极应对”到“积极赋能”的范式转移。构建一个包容多元角色、打破年龄壁垒的积极老龄化社会生态,其核心是从“问题视角”转向“资源视角”,不再将老年人视为“脱离社会的退休者”,而是“可持续参与的价值创造者”。既要高度重视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又要看到银发社会和银发经济蕴藏的新发展机遇,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主动。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老年人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显著差异。农业社会,年长者凭借掌握经验知识权威,成为家族(族群)的决策者,处于“智者”核心地位,尊老崇老由此形成社会文化。工业社会,退休制度将老年人定义为“依赖者”,使其逐渐从主体角色演变为依赖角色,老年多与脆弱和衰弱联系。随着数智社会的到来,年龄不再是个体能力和资源发挥的唯一标尺,老年人正经历从“数字鸿沟群体”向“潜在数字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更有可能成为智慧和经验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积极备老”“积极养老”“积极享老”,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是释放银发群体潜力、激发经济新动能的关键。
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信心和决心。首先,要从思想认知角度破除以下认识误区:一是“把老龄问题窄化为老年问题,忽视全生命周期赋能”;二是“把应对老龄化看成某些政府部门工作,家庭互惠与社会互助缺位”;三是“把老年人视为被照顾对象和负担,而非健康能动个体”;四是“把主动健康等同于被动医疗”,对安宁疗护,社会认可度和普及度不高,甚至过度医疗投入,降低晚年生活品质。其次,积极老龄观强调的“经济能动”和“社会参与”,不仅指向工作领域的职业活动,更强调家庭、社区等领域的家庭照料、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协同参与。大力倡导践行积极老龄观,要将“三个积极看待”贯穿老龄工作的顶层设计、政策取向和实践推动。要从发挥老龄优势、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角度,谋划“积极备老”“积极养老”“积极享老”三个层次的实践路径。
“积极备老”,加强引导中年期的前瞻性准备与能力储备。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但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积极备老”老龄观强调从中年期开始为老年生活奠定健康、财务和社会参与的基础,核心是“关口前移、预防为主”。一方面,推动健康管理前置化,增强健康监测与预防意识、改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和慢性病预防体系,降低老年期医疗依赖。另一方面,鼓励“终身储蓄”理念,增强中年人群经济韧性,同步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改革,正向激励个人和家庭财务准备,为老年期做全生命周期的安排与筹备。充分发挥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以及促进社会互动的作用,引导中龄群体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和自我健康管理,针对低龄老年人思维与创新力仍处高峰期的特点,鼓励企业开展“中年—老年”技能延续培训,积极谋划形成“备老经济”新增长点。
“积极养老”,重点开发老年人的生产性与智慧性潜力。在生命阶段定位上,必须打破“老年即衰退”偏见,将老年期定义为“经验富集期”与“价值再创造期”。从“被照顾对象”转为“价值创造主体”,用自己常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落脚点在老有所为。一方面,在经验积累专业领域,建立“银发人才库”,支持退休专家参与技术咨询、教育辅导、非遗传承等领域,推动“经验变现”。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设计、技术赋能和生态构建,大力消除年龄歧视,依据老年人身体、技能和意愿建立灵活就业制度。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轻量化就业岗位,配套弹性工作制度和适老设施,释放银发劳动力潜力。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广“时间银行”3.0互助模式,鼓励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服务,互助互帮引导其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推动代际共融社区建设,促进老少资源互补,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积极享老”,实现从“生存型养老”向“发展型享老”转变。在长寿且数智时代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新起点。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将“积极老龄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以年龄为界限的刚性退休制度,推行弹性工作制和终身技能培训;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养老、就业、消费政策,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服务场景,提升老年期生活质量。如针对老年人社交、健康、学习需求,推动老年旅游、线上教育、健康管理等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反年龄歧视逐步延伸至就业、消费、教育、金融等全领域,明确就业市场隐性歧视、旅游年龄限制等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与惩处措施。大力推动社会与文化环境重塑,摒弃传统过时的“衰老=衰退”固有叙事,广泛宣传老年人作为创业者、社区领袖、文化传承者的积极形象。弘扬终身学习文化,支持老年大学、线上教育平台发展,减轻因“从工作到无业”转换带来的心理转换与价值感缺失。
积极老龄观的社会观念重构,是一种融合了国家战略意志、学术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导向的综合性理念革新。通过构建“备老—养老—享老”的全新社会生态,尊重老年人的主体性,强调关口前移、化解风险、预防病残。重塑老龄观不仅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新时代老龄工作由被动向主动应对转变,由碎片条块分割向统筹协调转变,由单一生命历程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社会协同转变。只有把老年群体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将过往消极老龄观中仅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向全面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转变,将老龄化挑战转化为代际共融新机遇,最终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跨越,使老龄化社会充满热情与活力,让老人及其家人感受到来自全社会温暖与关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