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双高协同”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戚 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作出部署,提出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高新园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推动高新园区和高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对江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的现实逻辑

以高校为创新策源核心引擎激发源头创新活力高校汇聚大量顶尖科研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是创新资源富集之地。高校要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势,攻克复杂技术难题,确保知识创造和人才供给与高新园区发展痛点增长点高度适配,形成科研转化再科研的良性循环。江苏拥有众多高校,其中16所高校、4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数量分列全国第二、第三位,超过50%的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

以高新园区为主阵地筑牢产业创新协同根基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高新园区凭借产业集聚优势与全链条转化能力,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与高校形成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产品中试成果转化的创新闭环,使创新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园区产业化的周期大幅缩短。高新园区依托研发在高校、生产在园区的模式,通过与高校联合组建攻关团队对成果进行优化升级,将孵化成熟的技术成果借助产业链延伸、技术授权等方式向园区产业带扩散,形成主阵地+辐射区的创新网络,筑牢产业创新协同根基。

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路径打通高新园区和高校协同创新链有组织科研将高校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园区产业痛点直接绑定,科研成果能更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避免科研资源分散投入。有组织转化依托园区中试平台等载体,将科研成果按实验室小样中试放大产业化量产流程推进,解决高校重研发、轻转化的机制性缺陷。江苏正积极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与1650现代产业体系紧密衔接,通过双高协同推动重大成果转化,主动服务重点产业集群。

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面临的挑战

创新要素耦合共生矛盾亟待破解当前高新园区和高校在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跨主体流动上存在制度性障碍,高校科研重学术前沿,高新园区强调产业价值,导致要素流通存在供需错位与转化壁垒。同时,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但相关学科人才供给还存在缺口。

价值链条延伸整合机制亟待完善江苏高校科研选题与产业实际需求有脱节,缺乏有效对接机制,成果转化路径不畅,中试环节薄弱。高校与企业间人才双向流动较弱,资金支持乏力。双高协同合作呈现三高三低特征,即协议签约率高但实质性合作比例低,科研项目数量攀高但技术转化效率低,单项合作频次高但长效机制建设水平低。

创新生态协同效能亟待提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激励机制与监管体系缺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高协同创新生态良性循环。同时产教融合响应市场需求速度较慢,平均周期比上海等采用产教联合体机制的地区长约12年。

加快江苏"双高协同"的推进策略

优化双高协同战略布局构建高效融合发展体系紧扣国家产业体系需求,结合高新园区定位与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将双高协同建设纳入科技创新布局,明确高校创新策源角色,以及高新园区主阵地作用,形成高校学科特色与园区产业布局双向联动创新格局。立足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许可等核心场景,制定精细化场景化知识产权权属界定细则,通过细化权益边界、强化过程管理,激发各方协同创新积极性。构建江苏双高协同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搭建双高协同发展监测平台,定期对合作项目、学科建设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对成果显著的合作项目和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进展缓慢的及时优化合作策略。

畅通双高协同要素耦合渠道促进资源高效流动统筹高校重点实验室、园区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打造协同创新载体矩阵,构建高校基础研究平台园区中试转化平台产业应用示范平台的联动体系,形成研发中试量产有序转化链条。建设产学研智能对接系统,开发集需求发布、成果匹配、项目管理、政策兑现于一体的产学研智能对接平台,形成企业需求高校成果园区服务线上闭环生态。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机制,整合高校科研、企业用人及产业规划资源,动态管理人才信息库与技术需求池,分析人才培养方向与岗位需求,提升人才供需匹配质量与效率。

完善双高协同价值链条整合强化协同发展效能建立技术市场动态匹配模型,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技术成熟度(TRL)与市场适配度(MRL)的双维评估体系,实时跟踪技术项目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技术和市场间的匹配差异,并针对性调整。健全风险共担机制,联合高校、高新园区、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建立双高协同风险评估专家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案例比对等方法,搭建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时跟踪项目进度,通过设置风险阈值,对潜在风险进行分级预警。搭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业创新投资平台,通过税收优惠、投资风险补贴等政策,吸引风投机构、产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双高协同攻关模式重构提高价值链融合能级健全有组织科研管理体系,设立省内双一流高校科研组织协调机构,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统一调配科研力量,统筹项目申报与资源分配,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园区答卷的闭环机制。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研发的创新范式,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设智能匹配、流程管理、协作服务等数字工具平台,在我省率先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创新范式,提升科研组织效率与协同管理水平。

加强双高协同创新生态建设提升协同生态竞争力立足高校优势学科集群,结合高新园区特色产业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园区中试转化+企业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跨界创新联合体。构建海外创新飞地和离岸孵化模式,在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区域设立创新飞地,构建海外研发国内转化联动机制,引入当地顶尖资源开展前沿技术联合研发,探索离岸孵化模式,将高校优质项目于海外孵化成熟后引入国内转化。推动高校、企业联合制定创新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建立信任合作机制,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将价值共同体理念融入科研、生产、管理等全流程。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教授、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