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是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核心领域。江苏兼具江河湖海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强大引擎。全省高校尤其是沿海涉海院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将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全面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供给,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强劲蓝色动力。
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时代内涵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肩负着为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任。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要求,也是高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海洋强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海洋经济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不仅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江苏高校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智慧高地,应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所需、地方所盼、未来所向,通过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高质量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方位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治理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是江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蓝色引擎,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当前,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海洋产业正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深远海开发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限、高端人才匮乏、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挑战,亟须高校特别是沿海涉海高校强化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切实担当“三个先锋”:一是做科技创新的“先行军”,聚焦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二是做人才供给的“主阵地”,加快培养怀报国情怀、具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海洋人才;三是做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治理体系建设与风险防控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全面提升高校对海洋强省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度和影响力,是破解海洋经济发展难题、塑造江苏海洋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
明确实践路径,推动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沿海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强化系统谋划、拓展服务路径,在深度融合中实现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高水平涉海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紧密对接江苏海洋产业布局和创新发展需求,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加强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信息技术等核心学科建设,推动与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实施“海洋菁英”等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海洋人才。
聚力科技自强,打造支撑海洋产业创新的协同体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海洋经济主战场,聚焦海洋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修复、蓝色碳汇、海洋灾害防控、智慧海洋、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强有组织科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协同,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江苏沿海转化落地,赋能海洋产业迈向中高端。
深化改革赋能,完善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高校评价体系,将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实际贡献纳入考核评价,引导教师把科研做在沿海一线、成果用在蓝色国土。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积极参与地方海洋经济规划、政策制定、法规咨询和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协同攻关,探索灵活高效的创新创业机制。推动涉海大型设施、数据资源、科普基地开放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服务效能。加强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教育高地和文化传播中心,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
拓展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区域与全球海洋治理网络。加强省内涉海高校协同,探索组建江苏海洋科教创新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发展。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海洋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通过联合研究、人才交流、平台共建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成果,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在海洋产业协同、港口群发展、生态共保、灾害联防、城乡融合等领域开展跨区域、跨学科合作,以高水平开放提升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整体效能。
勇于担当作为,展现高校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奋进姿态
作为扎根盐阜大地的省属应用型高校和省级重点智库建设依托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深刻认识到服务海洋强省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发展机遇。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略主动,紧密对接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需求,找准坐标、发挥优势、精准发力,在海洋强省建设大局中展现盐师担当、贡献盐师力量。
强化涉海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滨海生态保护等学科内涵建设,推动与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积极探索“学科+产业”融合模式,定向培养海洋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蓝色引擎”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深化应用科研与技术攻关服务。聚焦海洋牧场建设、滩涂资源高效利用、滨海湿地保护、蓝碳经济发展、海洋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工程示范,着力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强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协同攻关,提供规划咨询、生态评估与技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沿海一线转化应用。
构建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涉海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建共享现代海洋产业学院、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区域海洋科技服务综合体,助力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发挥智库战略支撑与决策咨询作用。依托省级重点智库平台,围绕陆海统筹发展、海洋产业绿色转型、蓝碳交易机制构建、海洋生态补偿等重大议题,组织开展深度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和咨政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和沿海地市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