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户部山古民居群,青石板路映着晨光,游客们举着相机记录明清建筑的飞檐翘角;午后的文庙街区,汉服爱好者穿梭在古柏间,沉浸式体验着“穿越千年”的雅致;夜幕下的回龙窝,月光市集的烟火气里,老徐州的吆喝与年轻人的欢笑交织成歌……这幅“古今交融”的画卷,正是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的生动剪影。从纵贯主城南北文化轴的构想,到“彭城七里”文脉建设的实践,这条镌刻着徐州数千年历史文化记忆的文脉长廊,不仅彰显着徐州市委、市政府赓续历史文脉的时代担当,也凝结着徐州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足迹。
让城市“文化轴”立起来、活起来
徐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5000年文明史蕴含“一眼望千年”的厚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脉传承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科学谋划保护路径。2021年9月,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南北的文化轴”,为这场跨越千年的“城市对话”锚定了方向。
为让文化轴“立起来、活起来”,充分彰显千年彭城的历史风采,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行动。市政协积极响应,率先组织文化、社科界别政协委员深入一线,从历史纵深、城市发展、群众需求等维度展开专题调研。2022年10月,市政协十六届四次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城市文脉”,形成《关于打造主城区南北文化轴彰显城市文脉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建议案》,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彭城七里”的定名,凝聚着广大委员和专家学者们的智慧。2023年初轴线名称的征集工作启动后,市政协第一时间召开协商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委员和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市委领导统筹考量,最终研究审定“彭城七里”这一兼具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之名。“彭城”是徐州古称;“七”暗含三重深意——7华里轴线长度、7平方公里覆盖面积、7个城市更新单元,数字巧合中藏着文化密码;“里”既指长度,又含“街坊”“邻里”之意,契合“以人为本”的文脉建设理念。
早期规划中,政协的建言如涓涓细流融入蓝图。为摸清文脉“家底”,委员们实地踏访30余次,发现轴线沿线存在“文保单位散落、业态同质化”等问题,提出“构建‘一轴四圈多点’空间格局”——以南北轴线为脊,串联文旅商融合圈、历史街区体验圈、文博展示圈、山水融合圈。相关建议被《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徐州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等吸收采纳,为勾画“彭城七里”最初的“文化轮廓”增添了多彩一笔。
推动城市文脉保护变为“实景画卷”
“彭城七里”的建设推进,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地镌刻着政协履职的印记。从提案督办到民主监督,从调研视察到反映社情民意,市政协以“全链条”履职,推动文脉保护从“纸上蓝图”变为“实景画卷”。
在重点提案督办中助推文脉建设。为发挥党政领导领衔督办的示范作用,提高提案监督质效,市政协在全省率先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制度,连续五年实施党委、政府、政协领导全员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制度,让提案督办成为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助推器”。根据这一制度安排,2023年—2025年连续三年市党政领导围绕“彭城七里建设”主题进行了提案督办。市党政领导持续领衔督办相关重点提案,有力促进了“彭城七里”示范段改造,催生了“汉风市集”“非遗工坊”等新业态,推动了“打通慢行系统”等一大批提案建议,转化成为云龙山步道、土城广场绿道等实景,让市民“推窗见绿、移步赏景”。
在协商式监督中护航文脉传承。立足政协性质定位,把握专门协商机构特点规律,市政协创新构建“1+3+N”政协民主监督体系,在协商监督中提出许多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助推了发展、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和谐。在“彭城七里”沿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市政协组织开展“心系急难愁盼、情牵民生实事”专项民主监督活动,委员们提出“保留老墙、老树、老招牌”等建议,让改造既“换新颜”又“留记忆”。面对商户经营压力,推动相关部门出台租金减免、宣传引流等扶持政策,惠及户部山、回龙窝30余家手作工坊,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在打响“连心汇”品牌中凝聚文脉发展力量。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市政协连续三年创新开展“连心汇•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实践活动,建好用好区域、界别、专题、委员个人等4类委员工作室,做到联系群众“时刻在线”。组织委员积极深入“彭城七里”建设一线,围绕项目规划落地、文脉元素融入、配套设施完善等开展调查研究,依托沿线的委员工作室搭起“民意直通车”,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推动委员专业优势转化为文脉保护的精准推力。委员提出的“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更好留住城市记忆”,助力户部山、回龙窝在改造中保留30余家老字号商铺;“历史遗迹个性化修复保护”建议,推动文庙按“原形制、原工艺”修复。
创新履职 助力城市文脉延续
助力文脉延续,市政协着力编好《彭城七里文萃》,让文脉有“典”可查;建好用好“文化彭城”委员工作室,让传承有“人”接力。
以史为鉴,让文脉“有根可寻”。在市政协书房,20余名文化界委员和文史专家正围着《徐州府志》《彭城志》等古籍梳理“彭城七里”典故。作为今年市政协重点工作,《彭城七里文萃》将收录从先秦到当代的48篇史料,既有“彭城探源”“楚汉遗珍”等历史叙事,也有“苏公遗韵”“徐海文枢”等文化故事,翔实全面地介绍“彭城七里”范围内遗址遗存、名胜古迹、人文典故,为读者提供珍贵的学习研究资料,计划今年10月出版。未来,这本书将成为游客的“导览册”、市民的“乡愁录”。
以室为桥,让履职“精准滴灌”。“文化彭城”委员工作室是一个集“读书学习、社情民意收集、团结联谊”于一体的平台。工作室创新推出“二维码征集民意”模式——在工作室门外、文庙街区等场所张贴专属二维码,开展线上提案征集和社情民意收集,努力做好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工作。并准备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公布履职成果,让政协声音更贴近群众。
以融促兴,让发展“动能澎湃”。站在新起点,市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文化、商业、旅游与体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谋划更深层次的“文脉赋能”。让这条文脉不仅是“文化轴”,更是“发展轴”,成为徐州建设区域教育文化中心的“脊梁”。
暮色中的戏马台,晚风拂过项羽练兵的古遗址,远处苏宁广场的霓虹与近处的飞檐交相辉映。这条绵延七华里的文脉长廊,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古今对话,也书写着人民政协“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初心。
(作者单位:徐州市政协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