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回信,强调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引发了全社会的“科技小院热”。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连接科研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农业资源丰富、科技基础良好,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建设,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走在前”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吴江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
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契合
科技小院是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前往“农家小院”,从事科学研究、服务“三农”工作,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以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模式。截至2025年5月,全国已拥有各类科技小院1800余家,形成了覆盖广泛的科技小院网络。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立首个科技小院,旨在打通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科技小院模式开始在全国复制推广,至2017年在全国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这一时期主要以中国农大为代表的高校与农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特点。2018年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成立,科技小院更加注重发挥科协、农技协的组织和人才优势,逐渐整合了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2023年区域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开始建设,科技小院从科技创新、农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通过先进农业技术落地,有效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
自201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小院的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广科技小院模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充分彰显了科技小院模式在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
科技小院建设的吴江实践
聚焦新时代乡村建设需求,吴江积极开展科技小院实践,目前已有草鱼、蚕桑、柑橘以及江村四家科技小院正式运营。通过产学研融合与科技创新,科技小院为吴江农业产业升级、人才培育、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助力传统农业的科技蝶变。吴江科技小院针对农业产业中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全链条技术创新,以三产融合激发产业创造力。吴江草鱼科技小院为首批江苏省科技小院,其依托单位与上海海洋大学采用“科技小院”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2024年9月,该小院主导的“沪苏1号”通过农业农村部的水产新品种审定,填补了我国草鱼长期没有良种的空白,是我国水产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突破。吴江蚕桑科技小院是国家级科技小院,苏州大学专家团队在桑树栽培、桑品种资源保护、蚕新品种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其全方位支持。该小院引进优质高产多丝蚕、特色天然彩色茧蚕、抗逆性蚕等新种;通过智慧化育蚕系统,提高桑园管理效率,目前智慧化养蚕规模已达1000张蚕种。
激活人才培育与乡村活力。吴江科技小院联合政府、企业、高校、乡村力量,实施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将高校人才(科学家)、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土专家)的培育有机结合,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吴江柑橘科技小院由横扇街道与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联合打造,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团队常驻这里,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为工作原则,切实打通农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柑橘科技小院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加强针对性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方向,也为当地柑橘产业发展拓宽思路,实现了“土专家”和“田秀才”的共同成长。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吴江科技小院以“农业科普工作、农村文化活动、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为抓手,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打造科技长廊、制作科普画册、视频等途径,多元化推进农村科普工作,从而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乡村文明素养。江村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打响“江村”品牌,采用“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研讨交流”模式,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科技小院积极参与村级管理,在传统节日、寒暑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农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幸福指数,引领乡村文明建设。蚕桑科技小院依托已有的100亩果桑休闲采摘园和5000平方米蚕桑科技馆,开展蚕桑主题研学和特色文旅,积极弘扬蚕桑丝绸文化,传承丝绸扎染技艺,先后荣获江苏省特色主题农园、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
让科技小院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吴江不断深化农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优化科技小院的发展路径,让科技小院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小院创新协同体系。与吴江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制定科技小院的全面发展规划。建立符合吴江实际的科技小院建设标准,建立更多科技小院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推动搭建科技小院协同创新平台,明确各方主体权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将高校、政府、企业都纳入到平台中来,建立协调机制,充分解决科技小院的资源配置问题。建立科技小院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运行效果评估。
突出科技创新,精准赋能吴江农业产业升级。搭建高校科研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际效益。建立科技小院供需对接平台,根据本地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提供定制化的科技服务和解决方案,实现农业产业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匹配,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与农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合作研发、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创新服务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服务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咨询、在线培训、电子商务等线上服务,以及实地指导、示范推广、现场培训等线下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优化保障措施,打造吴江特色的乡村科技人才生态。从吴江实际出发,发挥好科技小院连接高校的优势,制定相关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土农业科技后备人才。不断完善对科技小院人才及本土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对科技小院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职称晋升等优惠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吴江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科协、吴江区社科联,群众杂志社苏州市吴江区调研基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