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乡村布局 提升治理质效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邓 萌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淮安市淮阴区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按照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将村(社区)布局优化与两委换届选举同研究、同部署,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纵深推动村(社区)空间布局从散、乱、空集中集约、精干精细、宜居宜业的优化转变,以点及面助推乡村空间重构、治理格局重塑、产业发展重振。

坚持上下联动,系统谋划抓落实

针对区内村(社区)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功能弱以及农业产业链条偏短、韧性不够强等现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聚焦布局合理又聚焦功能优化,既聚力瘦身减负又聚力赋能增效,以空间布局物理反应推动功能优化化学反应

抓镇促村扣紧责任链严格落实抓镇促村责任制,建立区级总揽统筹、镇街主抓落实、村级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制定布局优化工作方案、部门职责清单和调度计划表,做到定人定责、对标对表;坚持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督促指导镇街定方案、明责任,及时研究重大事项,会办解决突出问题。

综合比选优化重点村聚焦进一步优化人口多、面积大的超大型社区组织形态和管理机制,优先对2个超大型社区(城中村)进行拆分,适时研究其他超大型社区优化方案;鼓励镇街因地制宜开展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产业村带薄弱村,同时兼顾村庄发展规划以及历史沿革、人缘文脉、民风民俗、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综合研判、反复酝酿,研究确定布局优化村(社区)名单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到布局优化力度大、推进落实进度快。

调研论证严把程序关区四套班子领导定期下沉挂钩联系镇街开展专题调研,现场了解进展情况、会办存在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并形成会办督办事项,每周调度推进、超前研判、及时督办。开展镇街家家到、村居个别访专题调研,重点围绕村居如何优化、干部如何安置、程序如何把关、风险如何防控等四个方面进行座谈交流,督促指导镇街通盘考虑人员的进退留转和调整优化人事方案;针对涉及信访事项的镇街,开展专题调研回头看,由组织部门牵头评估论证,逐家过堂、逐个审核。目前,13个镇街布局优化方案均已高票表决通过,布局优化后全区村(社区)总数为197个,村(社区)总数共减少62个,较之优化前减少了两成以上。

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解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始终恪守无理要求不理睬、合理诉求不拒绝两不原则,逐个镇街、逐个村居进行分析研判,逐个阶段、逐个环节进行复盘研究,主动靠前解决突出问题,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针对镇街副书记、组织委员以及其他分管领导新人比较多、业务不太熟问题,专门印发《政策文件汇编》以及《工作指引》,督促镇街及时学习政策和研究业务,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复盘推演,努力成为政策百事通和业务操盘手;围绕风险评估、清产核资、选举表决等重点工作,分专题召开业务培训会,面对面现场辅导,一对一政策解答,同步下沉到镇街开展实操指导、审核把关。

针对部分村干部怕失位、怕失权、怕失利、怕失落问题,普遍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镇街党(工)书记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面对面讲政策、谈发展,组织委员或蹲点班子领导与村(社区)副职干部面对面讲道理、谈稳定,把政策讲透彻,把道理谈明白;同时,根据岗位胜任度、群众认可度、本人意愿度等,合理安排干部去留,区镇两级财政兜底保障,确保退职或转岗干部利益不受损、工作不添乱。

针对清产核资、风险评估、地名变更、表决大会等重点工作易出错、会出乱问题,坚持事前提示、事中把关、事后论证,区直有关部门全过程指导把关、集中审核,确保操作规范、程序严谨;对于地名变更不规范、地名有重复的村(社区),专门成立专家论证组,对重点村(社区)开展调研座谈和评估指导,并提出地名变更的论证意见。

针对平台接入、数据共享、流程优化等重点工作响应慢、对接难问题,以干部下沉、数字赋能试点为契机,坚持减无效负担、增有效负荷,数字化治理同步推进,13个镇街、197个村(社区)全部接入统一政务平台,编制完成镇街履职事项清单,整合人社、医保、民政等50项高频民生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坚持前后衔接,调度会办促和谐

坚持选举与换届并行、瞻前与顾后并重,整体研究、通盘谋划,以集成办好一件事的系统思维部署推进、调度会办,确保布局优化到位、换届选举成功。

注重旧账新账的前后衔接坚持理清旧账与盘活新账,对拟布局优化村(社区)冻结村级集体资产,暂停非必要支出,不得进行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变更经济合同,杜绝新的债务产生,同步开展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确保交好家底、交得彻底。对于清产核资中遇到的特殊情形,由镇街通过一事一议研究解决,守住稳定底线、纪律红线,确保布局优化新设村(社区)保障有力、运转高效。

注重在职退职的前后衔接坚持严管事与厚爱人,在调配使用在职村(社区)干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退职安置、新设村(社区)两委员额数核定、退职村(社区)两委干部过渡期待遇保障三个方面,研究制定《村(社区)两委干部退职安置操作口径》,并充分征求各方建议,最大限度为基层减负减压,最大力度关心关爱干部。

注重选举换届的前后衔接坚持宜早不宜迟、紧前不紧后,提前酝酿换届人事安排方案和组织筹备新设村(社区)选举工作,超前完成布局优化村(社区)党组织选举工作,为顺利完成两委换届选举把好尺子、放好样子。坚持双好双强标准和五选十不选要求,逐个村(社区)过堂换届人事安排方案,对拟提名两委成员逐家研判、逐人政审;采取镇街逐村评估、部门反馈意见、区级综合评估的方式,排定11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村,督促指导镇街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确保过渡平稳、治理有效。

注重决策监督的前后衔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网连心行动同步深化,创新构建民主决策管理监督评议治理闭环,变全过程民主为全流程监管,千方百计将专业方案转化为群众语言,全力以赴将群众小事落地为民生实事,组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专家、村民代表参与的四方共管督导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实行五段式监管,确保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