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近年来,滨海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持续深化行政执法改革,以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2024年,全县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分别达135个、75个、50个,实现全口径工业实时开票78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60亿元,上市企业后备库扩充至82家,入选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全国500强。

执法人员开展“入企扫码” 滨海县司法局供图
优化执法理念,让执法监管“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执法直接体现我们的执法水平,要规范执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滨海县将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努力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强化包容审慎监管。多部门协同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建立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四张清单”,确保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广泛运用警示劝诫、指导约谈等方式,将柔性执法贯穿全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企业发展积极性。2024年,依法为生猪养殖7件系列案件减免罚款38.5万元,让执法的刚性与柔性完美融合。
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企业差异化、精细化、清单化分级分类管理,聚焦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根据企业信用风险、违法记录等5类指标,将345家规上工业企业划分为A(低风险)、B(一般风险)、C(中风险)、D(高风险)四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A级企业实施“非必要不检查”,以“自我管理+定期抽查”为主;对B、C、D级企业逐步增加检查频次,开展“穿透式”监管,推动监管资源精准投放。
推行智慧高效监管。破解传统执法监管中信息不对称、流程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针对性打造行政执法智慧监督平台,整合全县13个镇(街道)、28家涉企执法部门和843家规上企业数据,构建事前报备审批、事中扫码留痕、事后评价核查全流程闭环监督机制,上半年入企检查同比下降69%,93家企业成功入选省首批星级上云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
完善执法模式,让执法行动“有实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滨海县打破“就案办案”的传统模式,将工作重心向前延伸,变被动查处为主动服务,帮助经营主体提前规避违法风险,让执法更具预见性和服务性。
精准把脉解难题。由法律专家、行业技术骨干、资深执法人员组建行政执法专家库,构建“案例解剖+观点碰撞+专家点评”模式,推动案例成果转化为执法规范标准,增强制度刚性与实践指导性。保健食品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工作经验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广。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月度研判机制,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精准把脉涉企行政执法痛点、难点、堵点,全力帮助各类经营主体解难题、稳预期。通过送法入企、现场指导等举措,引导企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完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服务功能,接入企业39家,建成全国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
做优服务助成长。全面推行“执法+服务”模式,推动为企服务从便利化向增值化升级,主动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形势、制定发展策略,规避违法风险,引导企业加强规范管理。整合执法资源和力量,推进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联合执法,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注入“安心”发展动力。成功设立于俊崇院士工作站,苏盐阀门公司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万恒铸业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清泉化学、江沅机械公司入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专项整治促公平。开展“类案不同罚”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县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近一年来已办结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全面自查。汇总县市场监管局、交通局等13家重点执法部门行政处罚案卷目录3747个,抽取534本行政处罚案卷,开展实地评查,围绕裁量基准制定与执行问题、执法程序与结果公平性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交办、整改问题50余个,推动解决“类案不同罚”“小过重罚”等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整治,促进执法部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杜绝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行为,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维护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深化执法监督,让执法权力“受约束”
2024年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协作机制”。滨海县致力于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健全内部监督体系。挂牌成立“滨海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配备专门力量负责该项工作开展,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镇两级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围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裁量权基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等方面,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履职方式和工作责任,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人员顺利履职提供坚实保障。连续5年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开展业务知识和执法技能培训,实现全县15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全覆盖。
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深化行政执法监督内部外部协作机制,与法治政府建设督察相结合,对督察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趋势性的问题加强监督整改;与检察监督相结合,出台《关于加强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监督衔接工作的意见》,通过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线索移送等方式进行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相结合,联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和推进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专项行动,将行政执法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作为纪委监委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有力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科学化。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推行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设立30家企业“前哨站点”,选聘10名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员,定期开展座谈交流,及时收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去年以来,通过“前哨站点”和监督员发现并整改执法不规范问题8个。让前哨站点和监督员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法治营商环境的“宣传员”,确保行政执法监督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作者系中共滨海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