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兼任首届中央纪委书记,为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仅对党的纪检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工作,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纪检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而且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为中国共产党人率先作出垂范。
边做边学,细心摸索
1949年11月,朱德兼任中央纪委书记。他指出:“这个工作是个新的工作,大家经验不多,需要边做边学,细心摸索。”他主持建立办事机构,选拔和培养优秀干部,厘清纪检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使得新中国党的纪检工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建立党的各级纪委机构。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之后,朱德就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后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决定在中央直属各部门党委下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总支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或设纪律检查委员,支部设纪律检查委员,在党委、总支委、支委领导下,经常进行纪律检查的工作”“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须设立一个经常性的工作机构,责成中央组织部负责选调干部,尽快地成立起来”。12月,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央及各级直属党委、总支、支部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的决定》,并向各地发出通知。在朱德的指导下,到1951年4月,党的各级纪委机构相继建立起来。
加强纪检干部的选拔和培养。1952年1月,朱德给毛泽东写信,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实专职干部”。根据朱德的建议,中共中央在同年2月发出《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的指示》,要求“选调和提拔一批忠实可靠、作风正派、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水平的党员干部到纪律检查部门工作”。此外,朱德还高度重视纪检干部的培养,他主张要加强纪检干部的理论教育、政策教育、业务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起自己经常的工作”“奉公守法”“坚持原则”“取得广大群众的帮助”,从而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党的纪律,更彻底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厘清纪检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朱德认为,纪检部门必须加强和相关部门的联系。他在谈及与组织部门的关系时指出,“组织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是两只手,左手组织起来了,右手就要去检查,看做对了没有,做错了没有。要把组织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很好地运用起来。这两个部门互相配合得好,对保证党的总路线的实现所起的作用就会更大一些。”同时,朱德多次向党中央提建议“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分工合作,互相辅助”。
服务中心,结合教育
在推进党的纪检工作实践中,朱德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阐释了纪检工作必须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理念,提出党内教育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的方法,为新中国党的纪检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纪检工作,朱德始终认为要结合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推动。在整风运动时期,朱德指示纪检部门要加大对党内颓废堕落、贪污腐化等现象的查处力度,以配合整风运动的开展。在“三反”运动时期,朱德不仅将“三反”运动理解为“一次有领导的、发动群众的、全体规模的、有系统的纪律大检查运动”,而且在后期,还领导全国纪检力量对大量案件进行复查,旨在纠正已经出现的错误倾向。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之后,朱德明确了纪检部门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任务,即“通过检查和处理有关在执行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中违犯党纪的各种案件,保证总路线的顺利执行,防止并克服一切破坏总路线的行为或倾向”。
党内教育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的方法。1950年5月,朱德在中央直属系统党、政、军、群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联席会议上指出,要克服党内违反政策和纪律的错误,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党内的教育工作同执行纪律相结合”。在朱德看来,党内教育和执行纪律是纪检工作中的两个主要手段,两者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党内的教育工作是主要的,必须不断地提高每个党员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水平,才能使他们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另一方面,执行纪律是必要的,也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教育,不仅可以教育被处分者本人,也能够对其他党员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因此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必须严肃查处。正如朱德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第一次党代会上所强调的,“今后对那些明知故犯、阳奉阴违、假公济私、挟嫌报复、贪污失职以及对党隐瞒欺骗的党员,必须给予纪律处分”。
律己齐家,率先垂范
毛泽东强调:“模范作用不在于口头上说,而在于事实上做。”作为中央纪委书记,朱德身体力行,清正廉洁,在新中国党纪党风建设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严于律己的表率。朱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且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但他严于律己,不居功自傲,更不自恃身份。首先在生活习惯上,朱德始终坚持勤俭节约,他伙食简单,从不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他穿着朴素,除了两套参加国事活动时穿的标准服饰外,其他都是普通布料制成的衣服;他居住条件普通,屋内空间不大,家具陈旧。同时,朱德反对特权,从不搞特殊化。1951年,朱德的家乡仪陇派人到北京看望他,并建议将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仪陇县城搬到朱德的出生地马鞍场,朱德听后立即阻止道:“这怎么使得!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普通士兵,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在他的坚持下,仪陇县名没有改,县城也没有搬。
管好家人的典范。朱德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1953年,朱德曾借外出机会,坐上了儿子朱琦开的火车。到达目的地后,朱德看到朱琦穿着一身满是油污、汗渍的铁路工作服,欣慰地说:“你学会了开火车,这很好!学到一门技术,就应该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学习政治,技术上也要精益求精,不要满足现状,要谦虚谨慎,工作要更踏实认真。”同年,女儿朱敏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朱德嘱咐她要住到学校宿舍,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还规定她星期天才能回家,而且只能坐公共汽车回家。此外,朱德为了要朱敏养成节省的习惯,给朱敏列了个详细的开支计划表,如每月伙食费多少、书报费多少、衣物费多少、零花钱多少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南京大学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