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夫的三重境界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周建新 程 国    

张劲夫(1914—2015),是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的一生,跨越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时期,其精神内核一以贯之:胸怀大局的战略眼光、直面挑战的担当精神与甘为人梯的公仆情怀。他的这三重境界,映照着共产党人真正的初心与使命,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谋划未来、攻坚克难、凝聚人心,具有深刻的镜鉴意义。

战略科学家:以长远眼光与宏观布局,奠基伟业

优秀的领导者,必然有胸怀全局的战略远见。张劲夫在主持中国科学院日常工作时,展现出的正是这种科学先行于经济建设的深远洞见和宏阔布局。

195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年份。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张劲夫在此际出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实际主持全院工作。他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组织领导工作。这份规划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并以高度的前瞻性,将原子能、无线电、半导体、计算技术等新兴尖端领域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张劲夫以其出色的协调能力,努力汇聚全国科技精英的智慧,将蓝图转化为行动纲领。作为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带领团队为规划的落地实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此后两弹一星等辉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学科基础。

他的战略布局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规划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大计上。1958年,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倡议创办一所能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张劲夫敏锐地抓住这一构想,迅速代表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报告并获批,亲手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诞生。他明确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与大学的育人使命对接,使这所大学从创建之初就站在高起点,为国家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科技领军人物。此外,他还大力推动构建研究生教育体系,布局覆盖多个前沿学科的科研网络,在他的组织和推动下,中国在多项尖端技术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例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等标志性成果。

真正的领导力除了做事更在于谋势。张劲夫站在时代潮头,以科学家的严谨与政治家的远见,协同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绘制科技蓝图。今天,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更需要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勇于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进行超前投资和长期布局,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攻坚克难者:以非凡担当与协同精神,突破封锁

战略一旦确定,就需要有排除万难、将其实现的决心与能力。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科技攻关中,张劲夫展现了攻坚者的铁肩担当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两弹一星是关乎民族存亡的绝密使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张劲夫作为这项工程的关键组织协调者,在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资源短缺时,他的一句就是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的朴实无华的话语,彰显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为国家押上一切的决心。他首先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与二机部(核工业)、国防部五院(导弹研究院)协同攻关,打破部门壁垒,有效调配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在他的调度下,中国科学院将精锐力量部署到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爆轰物理、中子物理、核材料冶炼等多个关键方向;在导弹研制中,组织力量攻关液氧乙醇燃料、特种钢材等难题;为推动人造卫星早日上天,他组织科学家与时间赛跑。这种在危难之际,以强大组织力将国家意志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能力,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贯穿了张劲夫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早在1949年他随军南下主政杭州时,就在百废待兴中迅速建立起当时全国最大的麻纺织厂,兴建水电站和化肥厂,稳定物价,保障供应。后来他主政安徽时,又坚定地推进农村改革,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林、牧、渔等领域,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在中央担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期间,他高屋建瓴地提出抓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导外汇管理、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为推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伟大的事业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困难。领导干部必须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更要有弹好钢琴的协同智慧,善于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这种担当精神和协同艺术尤为可贵。

后勤部长”——以服务之心与保护之智,凝聚人心

如果说战略眼光与攻坚魄力是张劲夫作为领导者的硬实力,那么他对科学家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服务与悉心保护,则是其感人至深的软实力,也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源自他早年的经历与信仰。他出身贫寒,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接受了生活教育思想的洗礼,确立了用知识改造社会、服务人民的初心。在主持中科院工作期间,他常讲的一句口头禅是:我是给科学家提包的。这句话定位了他的角色——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科学家的服务员后勤部长。为了给科技人员创造宽松高效的攻关环境,他细致入微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他理解、支持并帮助实现西北基地工作人员与家人团聚的个人愿望;当个别科学家思想有情绪时,他会与之交心聊天,如朋友般疏导负面情绪。这些看似烦琐的小事,却如春风化雨,赢得了中国科学院上下每一位成员的尊重与信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政治风浪中展现出的保护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机智果敢地提出,自然科学机构的反右斗争应由科学院党组负责。在此基础上,他制定了保护科学家的特殊政策,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对于老科学家,他力主采用谈而不斗,谈而不批的保护措施,并推动科学院起草了一份划定右派标准的保护性文件。这份文件如同一把保护伞,使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国宝级科学家得以幸免政治冲击,能够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事业上,保护了新中国最宝贵的科技火种。

人才是事业之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领导科技工作还是治理一方,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诚服务,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才。领导者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公仆,在关键时刻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才能真正凝聚人心、汇聚众智,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