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鞭打快牛”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不少人党员干部反映,越是能力强、责任心重、作风实的“快牛”型干部,越是被不断加码任务,形成“逮着能干者一直用”的惰性分配方式。
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工作任务科学统筹与精细分配的失灵。基于“快牛”的优秀可降低沟通成本、监督成本和失败风险,让“快牛”不断“加套拉犁”。而面对具体业务需指导帮助的“慢牛”、工作主动性较低的“懒牛”与处于职业倦怠高原期“疲牛”,则不愿费力管理和硬碰硬地批评教育,让其沉沦在舒适慢区,形成“能力的闲置和折旧”。当“快牛”意识到辛勤付出与职务晋升、荣誉激励等不成正向关联时,其最初的热情与担当极易被消磨。更深层次的负向性在于,当“多劳”未能“多得”、反而因“多干”而“多错”时,会极度破坏单位的公平正义环境,导致“快牛”放慢,“慢牛”更慢,“懒牛”更懒。
审视“鞭打快牛”困局,不能简单地“不鞭打”或搞“平均主义”,关键在于树立正确导向,建立健全科学有效、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从“过度依赖少数快牛”到“慢牛也成长”再到“激发整体牛群活力”的根本转变。
善于将“识牛”与“用牛”巧搭配。针对干部队伍的能力结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需要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类,形成“每种钢都有属于其自身的刀刃”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任务动态评估和调剂机制,定期评估干部工作量饱和程度,防止负担长期集中于个别人。积极探索“任务池”、“AB角”、项目竞聘等制度,让“快牛”与“慢牛”都能“奋蹄”。
实干实绩、多劳多得,是“励牛”“策牛”的关键。要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贯通,显绩与潜绩相统一。细化、量化考核指标,突出实绩导向,注重对工作难度、强度、实效的综合评价,让每个人的贡献度可衡量、可比较。打破“平均主义”,考核结果要真实反映干部的工作量、难易程度和实际成效,并与干部的职务晋升、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直接硬挂钩,让“快牛”不被辜负,让“慢牛”感受到压力。
优秀的队伍,必然是“群牛奔腾”。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许多工作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中难免会有失误。要区分探索性失误与违纪违法行为,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快牛”卸下“干得多错得多”的思想包袱,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引导各级管理者树立“人人皆可成才”和“整体最优”的理念,把团队建设作为核心职责,既要保护和使用好“快牛”的积极性,又要着力培养和激发“慢牛”的潜能。通过设计“快慢协同”的任务组合、培育互助合作的组织文化等方式,形成“快牛”领跑、“慢牛”跟跑、“群牛”奋蹄的好局面。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南京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