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并强调了“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和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南通位于长江和沿海经济轴带的“T型”交汇点,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肩负重任。牢记总书记“南通‘好通’”“左右逢源”的殷切勉励,按照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南通正以更大步伐跨江融合、兴海图强,聚力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勇当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跨江兴海联动 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跨江中协同发展,在兴海中积蓄势能,加快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大局。放大多重战略叠加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策应共绘长三角“一体两翼、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画卷,高质量建设我国东部海洋经济圈。顺应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协同推进沿海地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全省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推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持续探索跨行政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双向开放新高地。
持续提升综合交通格局。发挥襟江带海、联通内外的独特优势,构建公铁水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构筑江海联运新通道,深入落实“水运江苏”部署,实施内河航道升等、通港达园专支线工程,深化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等合作,建设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推动张靖皋、海太、北沿江、苏通二通道等“八龙过江”建设,高质量做好南通新机场、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强化枢纽提级、通道扩容、网络加密,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全面优化江海城市布局。更大力度推动优江拓海、江海共兴,系统谋划全市域发展,加快沿江带状城市向江海组团城市发展。以“一盘棋”思维统筹沿海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推动城市片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协同,打造以通州湾示范区为核心的滨海城镇带。培育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功能完备、职住融合的高品质创新型产业社区,更好支撑沿海加速增长需求,加快彰显现代滨海城市风貌。
产业创新融合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聚焦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2026年突破3000亿元。
增强海洋科创引领力。围绕海洋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强用好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海洋高等研究院、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启动东南大学南通校区建设,推动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大科学装置建设。梯度打造创新型海洋企业矩阵,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卡脖子”难题,引导各类资本加持涉海创新创业主体。深化青年发展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培育壮大多层次海洋人才队伍。
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以产立港、以产兴城,打造强劲“蓝色引擎”,确保今年涉海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加快建设以海洋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等三大龙头牵引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集装箱船、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等高端产品,加快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重点突出金属、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打造国家级先进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重点锻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全链条,推动如东阳光岛打造千万吨级LNG保供中心。
增强海洋项目支撑力。持续浓厚“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氛围,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举办“海洋季”特色活动,确保今年新签约注册超5亿元内资和超3000万美元外资涉海项目120个以上。以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为重点,推进总投资超2400亿元的125个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创新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机制,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改革开放协同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深化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引领性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高地。
推进深层次改革。全面落实“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项目建设季度观摩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等“四项机制”,健全海洋经济运行和监测体系,发挥市海洋发展局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制度型开放。借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改革开放经验,充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依托商贸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布局沿海大宗商品储运中心,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优化城市开放环境和服务,打造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
打造高能级平台。突出“产业、创新”两大重点和“精简、高效”两大导向,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建设一批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打造经济发展主战场、招商引资主力军、改革开放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引擎、高端产业集聚区。加强沿海口岸基础设施和通关能力建设,推动南通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保税研发、再制造等业务,支持国际合作园区深化双向经贸交流。
发展保护并重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风貌
自觉践行“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重要要求,统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高效利用,共建人海和谐的世界级河口。
守好清江碧海。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担当和追求推进长江大保护,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确保长江南通段干流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治理夏季臭氧污染、汛期水质反弹、建筑垃圾跨省非法倾倒等问题,确保主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前列。清单化、项目化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一河一策、水岸共治”抓好入海河流水质管控,确保“一江清水入海流”。强化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生产、风电施工运维等规范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彰显特色风貌。系统梳理沿海水系、滩涂等生态资源,依托430公里江海生态带,精心实施一批生态功能型项目,建设美丽海湾。深化江海特色垦牧文化、渔业文化等活化传承,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用好苏超流量,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拓展,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滨海生态旅游目的地。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塑造城乡互融共美的人居环境。
加快绿色转型。坚持陆海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创新路径盘活围填海存量资源。认真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差别化水电价和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等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等措施,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深化海洋碳汇监测试点,扩大绿电绿证服务供给,创新绿电就地消纳和LNG冷能利用模式,建设一批(近)零碳园区、企业,持续赋能沿海绿色发展。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