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笔绘制江苏沿海发展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09-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记者 贾潇潇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索和谋划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沿海省份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由此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变得更强、产业结构变得更优、开放通道变得更宽、基础设施变得更畅、滨海风貌变得更美、生态环境变得更好。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书写跨越发展新辉煌

翻开历史画卷,江苏沿海地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连云港、南通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为标志,拉开沿海开发的大幕,进入式开发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省启动海上苏东建设工程,沿海开发融入江苏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的四沿生产力布局,进入从的扩展阶段;本世纪以来,逐步进入从的扩张向的提升转变阶段,其中自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务院先后批复规划期为20092020年、20212025年的两个《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力地引领推动沿海地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从省级层面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从产业转型升级、滨海城乡风貌塑造、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成立了高规格的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清单,加强常态化沟通协调,全力推动沿海规划落地见效。

十四五以来,江苏锚定海洋强省发展目标,紧紧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不断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蹄疾步稳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南通2020年跻身万亿之城,盐城、连云港在全国百强市的排名不断攀升,去年沿海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万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盛虹炼化一体化、中天绿色精品钢等一批优质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投产,新型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渔业稳步发展,海水养殖产量达102.4万吨,蓝色粮仓建设提速,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9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6%开放通道更加宽畅。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77项,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000列,中韩(盐城)产业园落户韩企近1000家,南通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加到5个,去年沿海三市外贸进出口89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基础设施更加齐备。一国际枢纽海港、一出海口、一门户海港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沿海铁路网、公路网更加完善;数字沿海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开通5G基站4.6万座,建成一批大数据产业园。滨海风貌更具特色。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三个百里建设有序推进,彰显了江风海韵、大美湿地、山海相拥的特色风貌,带动城市品质提升特别是文旅产业加速发展。今年五一期间沿海三市接待游客突破1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创下新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去年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达92.7%、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降至29.0微克/立方米,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幅度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彰显向海发展新优势

2024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超13.7万亿元,在我国属于当之无愧的经济强省,但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并不高。长久以来,江苏沿海虽然港口密布,却缺少能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相媲美的海运深水大港。建设新的出海口成为江苏向海图强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南通整合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建大通州湾,加快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港、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大通州湾港口联合连云港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航道及二期工程、40万吨级矿石码头,以及盐城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构建了江海联运的运输模式,使长三角地区的外贸运输效率大大提升。目前,江苏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集疏港比例达95%以上,海、河、陆、空立体化与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趋于完善。同时,江苏凭借深水良港、江海联运的优势,培育国家级船舶海工集群,东起南通启东、西至扬州仪征的沿江高技术船舶产业带初步形成。在全国造船完工量前十的企业中,江苏占据五席,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船等重点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我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31.7%279.4%246.4%,分别占全国份额的47.4%46.2%47.1%。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步,海上风电产业在江苏加速崛起,海上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183.3万千瓦。从2007年竖起第一台海上风电机组,不到20年时间,盐城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2024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4万千瓦,占全国的20%和全球的10%

跳出沿海看沿海,江苏沿海地区具有诸多鲜明而独特的禀赋。在全球四大江河入海口区域中,江苏沿海拥有唯一的平直型岸线,长江入海口湿地也是其中唯一在自然状态下植被持续生长的河口湿地。沙洲鹿影美,海天鸟鸣悠。这里平原、滩涂与海洋相互交融,塑造出湿地、珍禽、鸟兽等多种生态资源荟萃的独特风貌,成为全球罕见的以生物多样性闻名的潮间带区域,打造出国内首个通过国际认证的零碳艺术景区”——潮间带艺术村。这里将标准保护作为基底,串联世界自然遗产、渔港风光与独特资源,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让海洋经济新优势在黄海之滨澎湃涌动。同时,依托近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该地区具备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为江苏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在东亚沿海范围内,江苏沿海三市的平原面积占陆域总面积比例高达90%,是东亚沿海地区中平原占比最高的区域。这一地理特征不仅形成了广阔而舒展的大地景观和疏朗有致的城镇布局,也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滨海风貌基底。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基岩海岸带不同,江苏沿海属于典型的淤涨型海岸带,历史上海岸线不断东移——北宋范仲淹主持修建的范公堤曾是当年海堤所在,而如今的海堤已向海推进了50多公里。沿线遗留的盐业古镇、串场河文化脉络以及张謇创办垦殖公司所留下的历史印记,均为江苏沿海地区挖掘特色资源、塑造文化身份提供了丰富素材。

勾画筑梦深蓝新图景

今年9月,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盐城召开,强调发挥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彰显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江苏沿海地处长江出海口和黄海交汇区域,总面积7.34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59万平方公里,海域3.75万平方公里,沿海岸线总长度954公里,坐拥中国资源最好的东部海岸线。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中,沿海是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在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中,沿海是长三角区域重要发展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沿海有条件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新支点。向海而兴,是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沿海发展的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建设海洋强省,必须增强经略海洋的意识,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布局建设高能级涉海科创平台,加快聚集和培育壮大科技力量,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推动涉海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同时,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在海洋新材料、深海采矿、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空间利用等方面抢占新赛道。

强化枢纽海港、海洋城市两大支撑,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港口发展能级,围绕提升国际海运能力强化连云港港功能,推动盐城港与淮河流域沿线内河港、无水港畅通联系,高标准打造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同时积极推进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培育"江出海、海进江"特色联运新优势,打造竞争力更强的长三角北翼港口群。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两篇文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项目建设上出精品,强化特色不在多而在精的意识,聚焦各自定位,坚持规模适度、尺度适宜,突出风貌的自然天成,形成标识、串珠成链,彰显独特风貌。江苏的海洋经济不是单纯向海要GDP,而是写就一部与海共生的文明新篇,围绕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体推进,陆地、岸线和海域治理一体推进,海岸绿化、湿地保护和美丽海湾建设一体推进,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讲好水韵江苏的海洋故事,打造人海和谐美丽海岸线。

突出对外开放、区域联动两轮驱动,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发挥沿海地区畅联东西、沟通陆海的叠加优势,更加主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落实,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提高使用外资质量。强化省内融合联动发展,强化园区载体支撑作用,更大力度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参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健全完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形成抱团发展、一体发展新优势。

守牢民生保障、安全发展两条底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更好地带动沿海群众就业创业,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更加自觉地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把握沿海地区安全治理规律,着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2000万沿海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和辛勤付出。回首发展历程,这片土地积淀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张謇实业报国的担当、宋公堤映照的为民初心、开山岛上爱国奉献的执着坚守,无一不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重要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应传承好、弘扬好这些宝贵精神,积极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进一步凝聚共识、提振士气,始终保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勇立潮头的胆识、奋楫争先的劲头和向海图强的志向。正如总书记所期盼的,让我们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共同书写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金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