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江苏作为开放型经济省份的重要支撑。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造船三大指标、海工装备产值等持续稳居全国首位。坚持陆海统筹保护、协同发展是江苏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性。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塑造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江苏要以进一步推动面向陆海统筹的政策创新,解决好海洋经济面临的产业结构失衡、陆海要素流动障碍、区域协同不足等问题,打通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海洋力量。
江苏正处于“向海图强”的重要机遇期
“水运江苏”交通条件升级为陆海统筹提供战略支撑。近年来,江苏陆海统筹交通网逐渐完善,加速从“水运大省”向“陆海统筹”强省跃升。“两纵五横”4192公里干线航道网建设持续推进,包括京杭运河(纵向主轴)、长江干线(横向主轴)以及连申线、盐河等航道,覆盖60%以上省级开发区和沿海沿江重点港区,进一步增强了“港口—园区—腹地”的衔接。陆域交通配套同步强化,沪通铁路二期、连徐高铁构建沿海高铁走廊,南通绕城高速、连宿高速提升集疏运效率,打造“深水航道+智慧港口”多式联运立体网络。继南通通州湾港区20万吨级深水航道、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盐城大丰港区15万吨级深水航道等项目竣工或落成,江苏将规划更多10万吨级以上优质港口,进一步完善海陆统筹的产业及物流体系。
“会长的滩涂”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沿海滩涂约占全国1/4,沿海滩涂更是以每年约2万亩的速率增长,构成全国最大滨海后备土地储备。通过盐碱化治理技术升级等滩涂土地开发的先进技术,滩涂资源制约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可开发深水港区、现代产业园区、生态型农旅复合用地等多元化产业载体,为江苏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南通为例,11.08万亩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备案面积”亟待通过合理的政策创新获得发展生机,为海洋经济现代产业下一个万亿目标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拐点已经显现。2024年,江苏省海洋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海洋三产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42.6%,高于全国水平。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两大优势产业持续领跑全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风电两项数据位居全国前列,海洋旅游业增速超11%。数据表明,江苏海洋经济已从“量的积累”奔向“质的飞跃”,海洋经济加速提升拐点已然显现,其发展韧性与战略价值全面提升。
聚焦瓶颈攻坚 全面激活海洋经济发展动能
破解治理难题,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创新沿海区域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涉海管理职能的分散不利于形成高效协同的管理合力,亟待加快形成上下贯通的海洋经济管理机构和联络机制。目前,南通已经率先成立海洋发展局,沿海三市正在谋划海洋经济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鉴于目前海域管理面临的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须及时开展《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修订,优化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闲置海域收回等省内政策,完善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的利益补偿与矛盾化解机制。推广“重大项目用海保障专员制”,保障省、市级重大项目用海,联合多部门实施一对一全程帮扶。二是重视海洋管理的数智化支撑能力建设。将海洋经济与管理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进江苏海洋空间资源数据库建设,尽早实现全域海洋资源和经济发展数据监控常态化,提升海洋发展预警判断与决策支撑能力,以数字化赋能海洋经济管理。三是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强化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保障,开展海洋绿色信贷业务、推进蓝色债券试点、发行省内海洋信托基金、海洋主题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增强海洋资源的投融资功能,高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畅通海陆循环,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打通制约物流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贯通三级内河航道网,完善“铁路进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的集疏运体系。推动开通长江口至通州湾水域特定航线,加密近远洋航线,外贸内支线;高标准共建连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提升“苏货苏运”实效,加快推进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2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二是建构海洋制造业板块差异优势。以连云港为核心的东陇海线发展轴,重点发展海洋现代渔业、海洋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以盐城为开放门户的沿淮河发展轴,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以南通为新出海口的沿江发展轴,重点发展船舶海工、先进材料、新型能源产业,形成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海洋制造业板块格局。三是搭建海陆产业的“链式匹配”机制。提升海洋经济相关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配合南通、盐城海工装备产业,在扬州、无锡、镇江打造海工关键配套产业集聚区和流体装卸设备产业集聚区;构建海洋生物制药“资源—技术—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鼓励泰州、苏州、南京等地生物医药企业转身向海,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建链、补链、强链。
海洋制造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一是瞄准海洋制造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涉海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海上风电制氢、光伏储能等核心技术,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创新海洋生物医药与资源利用,开发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推广浒苔资源化利用。发展海上新能源技术,开发海上风电与氢能耦合技术,探索“绿电制氢+储能”模式,配套建设LNG冷能利用产业链;优化漂浮式海上风电与光伏设施同场开发技术。攻关深海传感器、LNG双燃料动力系统等“卡脖子”技术,重点突破智能船舶控制系统和深海钻井平台国产化。推动“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预研项目”等申报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推进国家级海上风电检验中心、海洋工程装备质检中心在江苏落户。二是破解旅游资源点状分散、缺乏整合的难题。建设特色化现代海洋城市,提升海洋旅游业质效,立足“黄海湿地”生态本底和“江海文化”历史底蕴,走差异化、生态化、融合化的城市发展新路。加强海洋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持续推进海岸带及海洋空间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海洋文化资源系统性发掘与阐释利用,高质量举办世界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助力南通承接国家级海洋文旅宣传平台和项目;放大全球滨海论坛世界影响力,延伸会展效应,赋能盐城海洋生态旅游,打造沿海生态观光、科普研学、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海洋游线;推动连云港“西游文化节”等海洋主题文旅节庆成为文旅“爆款产品”。加强沿海三市联动协作,共同打造具有超高有辨识度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带。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