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质生产力是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省委书记信长星在2025年9月10日召开的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集聚和培育壮大科技力量,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江苏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江苏拥有954公里的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在我国海洋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江苏正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引擎,全力推动海洋产业突破传统范式,在高端化升级、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发展中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让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省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省的核心支撑。
把握战略部署,积极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既是江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破解自身发展瓶颈、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更蕴含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战略意义。当前,中央已将海洋经济提升至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而江苏肩负“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必须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率先破题、探索路径,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江苏力量”。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围绕海洋科技制高点、产业控制权与绿色发展主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江苏更需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构筑在全国海洋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江苏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产业规模能级持续提升,海洋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40%,盐城、南通建成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国际领先,南通船舶与海工装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核心,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汇聚,太湖实验室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这表明,江苏已初步形成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科技支撑与市场环境。
聚焦前沿领域,引领海洋产业能级跃升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绝非零散探索的叠加,而是要锚定前沿领域、聚焦核心赛道,重点围绕五大方向精准发力,推动海洋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转型。
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依托南通、泰州等国家先进船舶制造基地,加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突破大型LNG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核心设计与建造技术,前瞻布局并加速应用氨/氢燃料动力、碳捕集系统等下一代绿色船舶技术。深化智能航行、船岸协同系统的研发应用,提升深海机器人、FPSO等深远海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巩固全球优势地位。
海洋新能源领域,发挥盐城、南通等沿海风能富集区资源优势,强化“风电+”融合创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清洁能源体系。攻关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规模化开发与并网技术,打造千万千瓦级基地。加速构建风电制绿氢产业链,配套建设低成本储运设施,服务沿海产业深度脱碳。探索潮汐能、波浪能工程化示范应用,延伸风机大型化、超长碳纤维叶片、智能诊断与运维等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全链条竞争力。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依托南京、苏州、连云港在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突出优势,深度挖掘滩涂及近海独特生物资源价值,打造高质量“蓝色药库”。重点突破海洋药物研发瓶颈,优先布局抗肿瘤、抗病毒、神经系统疾病活性物质研究,着力运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高活性成分的稳定量产。拓展医用海洋生物材料、高端工业酶制剂、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建设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库,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智慧海洋与数字孪生领域,融合江苏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构建覆盖空天岸海的智能感知网络,实现对海洋环境、船舶动态、资源分布的全域实时感知与监控。加快建设省级海洋大数据中心,深化港口智慧化、智能航运、生态治理等数字孪生应用。加大智能导航、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硬件研发力度,推动硬件技术迭代与性能跃升。全力将连云港智慧港口打造为全国标杆,依托自动化调度、区块链通关等创新技术与模式,提升物流运转效率与全流程透明度。
深远海与未来产业领域,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瞻布局深远海资源开发与利用前沿技术。聚焦多金属结核等矿产资源,重点攻关其绿色勘探、低扰动开采等技术。科学开展盐沼、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增汇示范,探索大型藻类固碳规模化养殖技术路径。研发低能耗、低成本的海水淡化技术与浓盐水高值化利用技术,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能。
强化科技支撑,夯实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竞争。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主动融入国家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积极争取海洋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部落户江苏,做强做优太湖实验室等现有国家级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需求,高标准建设省级海洋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方向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国家—省—市”高效联动体系。深化高新区和高校“双高”协同发展,超前部署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的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深远海开发、智能装备、蓝色碳汇等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加速成果转化。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验题”的攻关机制,聚焦高端船舶配套、深远海风电并网、海洋创新药物研发等“卡脖子”技术,实施清单化攻关。布局建设专业化海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熟化、试制、验证、标准化的全链条服务。强化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等平台功能,完善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多元转化机制,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梯次培育涉海科技企业集群。实施涉海科技企业“技术登高、规模升级、竞争力晋位、融资上市”专项培育计划,构建从科技型初创企业到行业龙头企业的全周期梯次发展格局。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凝练行业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协同攻关。推动规模以上涉海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强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引领与生态主导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并支持企业主导或深度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提升“江苏制造”海洋装备与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规则话语权。
优化科技金融与人才支撑。设立省级海洋科技创新专项金融支持计划,优先保障共性技术研发、首台套重装备应用项目。扩大“苏科贷”等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有效提高涉海科技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深入实施“江苏海洋英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等前沿技术与海洋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海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分别系沿海发展智库副主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