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通过制定实施《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系统推进产业链培育、科技创新提升等五大工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7.3%,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然而,与山东、广东等海洋经济强省相比,江苏仍存在海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海洋产业结构能级不高、沿海增长极辐射带动力不足等问题,海洋经济总量暂居全国第六。建设海洋强省,江苏必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尽快缩小与先进省份差距,实现“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战略目标。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是重要的战略选择。江苏有条件打造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应围绕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三大环节,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江苏沿江沿海产业的协同联动与滩涂资源的独特优势,集中力量攻克高端海工装备研发、海洋生物医药创新、滩涂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借鉴青岛经验,有效整合中国船舶702所、716所以及南京大学等高校机构的科研力量,共同组建国家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解决系统性颠覆性深海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问题。加速构建以高端实验室为核心、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1+3+N”创新平台体系,提升涉海创新平台数量和层级。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构建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联盟,明确各方权责,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共享。着力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畅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与市场应用链条,有效推动海洋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与规模化产业化。支持沿海三市结合本地产业基础与特色,建立海洋科技应用示范区,重点打造深海养殖装备、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示范项目,加速成熟技术落地推广,全面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构筑海洋人才集聚高地。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推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精准政策,引进领军人才。加快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行业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海洋产业人才积极参与江苏省“333工程”“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外专百人计划”等项目。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依托河海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设立海洋交叉学科群,建设一流学科。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整合涉海专业,建设跨校院海洋学院。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增设博士学位授权点。强化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增设涉海专业,推行“企校双师”培养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推进海洋产业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蓝色支撑”
海洋产业创新是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江苏应从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链群构建和未来产业布局三方面协同发力。
深入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培育彰显地域特色的水产新品种,打造“资源修复+高品质养殖”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海洋牧场,推进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远洋捕捞、深水抗风浪网箱以及养殖工船等深蓝渔业,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促成产业集群效应的显著形成。加快建设国际枢纽海港,优化港口群布局,以连云港国际枢纽港为核心引擎,在南通通州湾深水港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盐城大丰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构建“公铁水空”立体化多式联运网络。精心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加快构建“一纵两横”轨道交通骨架。加快构建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形成“海进江、江出海”双向循环体系。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依托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连云港蓝湾百里、盐城生态百里、南通缤纷百里”三大廊道建设,开展海上风电观光旅游、推广滩涂农业体验活动、升级渔家乐项目、建设邮轮母港等新型业态项目,加快构建世界级海洋文旅产业带。
加速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强链拓群。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与海洋船舶工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升级,加速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着力发展涉海的关键功能性材料,包括耐腐蚀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强化海洋工程与装备的基础支撑。全力推进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积极探索建设多能互补的海上“能源岛”。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涵盖从海洋生物资源勘探、活性物质提取到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全过程,同步推进海洋大健康基地建设。推动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应用,扩大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的循环利用规模。
前瞻布局开辟海洋未来产业赛道。聚焦深海科技与海洋生物合成等前沿方向,通过战略性的前瞻规划,积极抢占海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重点发展深海探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打造“海洋牧场+低空经济”等融合业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在海洋监测、资源管理中的深度整合。突破海上风电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装备研发,提升海洋工程运维的智能化水平。
推进海洋治理制度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蓝色优势”
推进海洋治理制度创新,是提升海洋经济治理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积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区域协同和政策集成,构建高效现代的海洋治理体系。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设立省市县三级统筹机构,破解“九龙治海”难题。深化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运营模式,加强港口间战略合作与资源共享,优化物流网络,降低运营成本。实施“沿江—沿海”双向飞地协同策略,构建“研发在沿江、中试在沿海,创新在沿海、成果回沿江”的循环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加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深入调研、数据收集和公众咨询,确保规划内容科学、全面且符合区域实际需求。积极推动本省重大涉海项目、创新平台及相关政策建议纳入国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通过高层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对接沟通,提升规划协同性和影响力。
统筹资源融合联动。以江苏沿海开发集团为基础,整合资源与管理经验,借鉴山东、广东等省做法,成立聚焦全产业链发展的海洋集团,覆盖海洋资源勘探、精深加工、物流贸易等环节。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产学研合作、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推动制度创新,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加省级财政涉海资金投入,支持港口建设、科技研发等项目。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中央资金支持。优化海洋产业基金体系,设立多元化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化蓝色金融创新,推动蓝色债券、海洋保险等产品开发,加强绿色金融支持。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党组书记、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