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高度重视海洋人才培养,强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组织协同,完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海洋人才培育力度,需要先从顶层设计着手。
用好政府部门“指挥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和海洋科技前沿,统筹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构建一体化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密切各方政策信息沟通,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优化组织效能,激发各方内生动力。
筑牢高校、科研院所育人“主阵地”。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职责。科研院所拥有大批专业科研人才和丰富设备资源,要结合各自育人优势、办学特长,以及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等,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海洋人才新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完善联动育人机制。加大校内院系协同,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海洋+”联盟建设。促进科研院所资源共享,有效配置科教资源,形成科教协同育人合力。
激活海洋企业“生力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据统计,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5%以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各类海洋企业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孵化器。要以大中小海洋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化建设为引擎,加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团队力量,培育制订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教学协同,提升海洋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培育海洋人才要注重教学协同,以高质量的海洋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海洋智慧感知、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等学科平台和方向,探索海洋大数据、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推动海洋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前瞻性、理论性、应用型研究。构建“人工智能+海洋”学科布局,探索新型海洋专业课程群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教材,形成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有效衔接。
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全面推动数智化教学转型升级。树立开放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理念,以人工智能驱动新型教学范式改革,运用AI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将传统“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在海洋专业学生的学分设置、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方面实行联合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实战锻炼、教学传授等内容深度融合系统化推进。
加大专业师资引培。加强“内培外引”,打造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海洋师资队伍。打通人才流动“旋转门”,结合发展需要,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鼓励高校内部教师兼职兼聘,设立跨学科教学科研岗位,实行交叉学科教学科研人员有序轮岗。支持海洋优秀人才跨地区、跨单位调配使用,联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共同举办高质量学术研讨会,拓展学术视野,促进业务交流,不断提升师资能力水平。
科研协同,拓展海洋人才实践平台
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人才,需要提供平台,推动科研协同。
联合建设平台。海洋经济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片新“蓝海”,高校院所和企业须共同做好“海洋+”“+海洋”文章。推动共建创新研究平台,强化各方特色互补研究,共享科研设施、教育平台、研发基地等资源,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国家及地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家创新平台和开发国际海洋资源,协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联合申报项目。组织各类海洋科研团队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结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各自教学科研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大项目合作申报,形成联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模式、新载体,推动成为高校交叉学科和新兴技术的孵化器。
联合培育成果。“揭榜挂帅”破解“卡脖子”难题,以海洋产业需求为导向,凝练科研方向,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行有组织的成果培育。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重大工程”“双高协同”等各类国家级省级重大任务为发展契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取得新突破。
保障协同,优化海洋人才评价机制
培育海洋人才,要注重海洋人才的评价和考核,营造人才良性发展生态。
分类实施人才考核。海洋人才门类众多,包括管理、科研、教育、军事、技术等各领域,培养方向也有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等不同定位。岗位属性不同,育人方法也需因材施教,因此,要避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一刀切”,结合不同层次要求,科学制订多维评价标准,确保各类海洋人才健康成长。在海洋人才师资队伍方面,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导师聘任、评奖评优等方面推行评价互通,将海洋人才培养质效作为重要考核依据。更好发挥海洋领军人才作用,激励培养更多拔尖创新海洋人才。
动态调节招生结构。围绕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需求,发挥海洋教育资源最大化效用,科学规划海洋人才成长路径,合理调整高校海洋专业招生结构和比例,及时跟踪监测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加强政策与资源引导,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核心驱动需求的人才为目标,消解“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鼓励各方根据自身职能定位、地域产业和资源优势,办好海洋特色专业,为海洋经济长期发展储备战略人才。
系统推进服务保障。完善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设立高水平论文、高价值专利、重大科研项目与教学竞赛获奖等奖励基金,稳步扩大受众比例。做好海洋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适时开展海洋经济相关法律知识培训普及,提高风险防范。做好宣传引导,共同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海洋人才培育环境。
(作者系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