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作为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城”,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个一”工程为统领,聚势汇能推动海洋产业集群集聚,海洋经济发展壮大,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规划引领,推动高效协同
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规划政策体系和高效顺畅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路径。印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系统构建以一组发展规划为统领、一批专业性园区为载体、一个海洋科技中心为支撑等“十个一”工程体系。同步出台一系列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设立规模可观的海洋产业基金、提供“真金白银”财税支持、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健全推进机制,凝聚海洋经济发展合力。成立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强化部门协同和区镇联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向海洋领域高效集聚。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争取更多海洋经济项目纳入上级规划“盘子”,实现区域战略与国家布局同频共振。
夯实基础支撑,推进渔港建设提质增效。将渔港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联动枢纽,高标准推进青口、海头中心渔港规划建设与升级改造。重点完善渔港配套设施,提升水产品装卸、冷藏加工、物资补给、渔船修造等综合服务功能。通过现代化渔港体系建设,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效率,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海鲜电商便捷发货、三产深度融合提供关键节点支撑。
向海图强,打造产业集群
持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24年,赣榆区海洋渔业产值达到155.98亿元,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产值约40亿元,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在册渔船数长年位于全省第一。
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拓展。升级养殖模式,设施渔业集中区建成标准化养殖车间46栋,成功试养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投放全市首座60米级高密度聚乙烯(HDPE)重力式养殖网箱,建成桁架网箱1个、HDPE网箱18个,养殖水体约1万立方米。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一号”6月正式交付,预计12月正式生产作业。通过“股权+租赁”模式整合的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与现有18个HDPE网箱形成“工船+围栏”双轨体系,实现养殖水体超1万立方米的规模化运营。
海洋产业向多元化转型。围绕构建“海洋育种+生态养殖+渔业捕捞+电商交易+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强项目招引,紫菜产业园现有企业47家,2024年产值5亿元,海产品电商产业园现有企业4家,2024年产值3亿元。“部省共建”苏鲁海产品市场开工建设,依托网红电商销售优势,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打造海洋休闲食品、海洋预制菜协同发展产业矩阵。打好“海洋+文旅”牌,提档升级秦山岛、韩口渔人码头等海滨景点。2024年沿海景区共接待游客113.25万人次。
海鲜电商向品牌化攀升。持续擦亮海鲜电商“金字招牌”,制定《赣榆区推进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五条举措》等扶持政策,鼓励各载体单位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统一市场标准规范,制定《海鲜直播电子商务管理规范》《冷冻鱼、虾、贝类海产品经营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电商规范化发展。2024年,赣榆实现电商交易额235亿元,其中海鲜电商销售额117亿元,快递上行量超1.8亿件,带动电商从业人员6万余人。
创新赋能,注入澎湃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建强海洋科创平台。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推动涉海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有效整合科技部门、科研团队、市场主体的创新力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会同盟员单位在海创中心成功召开硬壳蛤产业联盟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发布海洋科技创新成果120项。
引育海洋科创人才。唱响“海盟共赢 榆您同行”品牌,组建赣榆区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吸纳高校科研院所16家、科研服务机构6家、行业协会商会4个、科技服务部门4家、行业科技小院3家以及涉海企业12家入盟,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实施“智汇赣榆”系列人才工程,构建覆盖人才全周期成长链的政策支持体系,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87人。
加快海洋科技研发。围绕产业发展和渔民需求,聚焦“鱼虾蟹贝藻”全产业体系,激发海洋科创内生动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功完成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短蛸全生活史养殖等8个海鲜品种的关键技术创新。打造“赣榆八鲜”品牌,满足消费者高端化需求,提升了赣榆海洋产品市场竞争力。成功繁育60万尾苗种并投入规模化网箱养殖,带动年产量超千吨和亿元级产业链,技术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
生态筑基,护航永续发展
加强海洋领域政策创新、管理规范和长效保障,不断提升海域使用市场化、集约化、制度化水平,获评全国首批(海洋类)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
生态养海。积极响应国家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实施休渔养海制度。通过限制捕捞时间和区域,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长的时间和空间,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设立2000万元/年的休渔补偿基金,惠及渔民1.2万户,平衡好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同时,加大对休渔期间的执法监管力度,防止非法捕捞行为的发生。执行“史上最严”休渔政策(每年5—9月),保护黄鱼、梭子蟹等30余种海珍品繁衍,案件发生率下降58%。
系统治海。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并开展海洋生态监测和评估等工作。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提升海洋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近三年投入923万元增殖放流资金,投放中国对虾10.1亿尾、梭子蟹1亿尾等,修复海州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实施秦山岛生态修复项目,清退违法违规用海,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0%。推广贝藻类碳汇养殖,年固碳量达3.6万吨。国控水质监测点位年均值优良面积比例为95.83%,四类面积比例为4.17%,海域水质呈逐年向好态势。
规范用海。在全省率先进行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改革,出台省内首个《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办法》,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渔业用海海域定级和基准价成果,构建“论证—评估—交易—登记”全链条管理机制,海域资源溢价率达132%。目前共完成海域确权198宗,面积2.69万公顷,其中养殖用海确权164宗,面积2.57万公顷,工程用海确权34宗,面积1247公顷。建成全省首家卫星分中心和海涂分中心,形成“天—地—海”一体化监管网络,有效支撑海域定级与基准价体系构建,海域使用金征收精准度提升40%以上,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了12.7万亩海域空间资源。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