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发布时间:2025-09-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蔚菊    

区域发展的宏大版图中,总部经济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它宛如强劲的引擎,推动产业集聚、人才汇聚与经济腾飞,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江苏以往的总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还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应积极探索有效对策。

总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政策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江苏总部经济发展已初步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变。

规模持续扩大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经江苏省商务厅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已达423家,覆盖15批次的持续引进培育。这些总部企业根植江苏、发展态势良好,并且对江苏经济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总部企业最多的苏州、南京和无锡,总部经济已对地方财政作出突出贡献,省内各区域的总部企业凭借其资源整合与战略引领能力,通过决策功能集聚带动了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总部企业集聚区域的单位面积GDP远超普通区域,明显提升了区域经济能级和资源配置能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特征明显江苏总部经济呈现制造业筑基、服务业赋能的双轮驱动格局。一方面,制造业总部实现高端化发展。以卡特彼勒等27家制造业总部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升级;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30余家研发总部为代表的总部企业正在实现从代工厂创新策源地的转变。另一方面,服务业总部实现能级跃升。南京建邺区一地集聚金融机构区域总部186家,形成千亿级金融产业集群;达索系统中国总部带动玄武区形成工业软件创新生态圈。

区域协同效应凸显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在跨区域协同方面,苏州总部企业与上海共建生物医药跨境研发生产基地;徐州总部企业带动皖北、鲁南地区18个产业园区发展。在跨国协同方面,2024年总部企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速领跑全省;生物医药白名单试点扩大至300家外资企业;芯擎科技在南京设立全球自动驾驶总部,整合中美欧研发资源。在跨产业协同方面,苏州制造业总部与服务外包总部形成双总部模式;南京金融总部集群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

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

营商环境优化面临落实效能不足的挑战一是政策落实效能。营商环境政策有的在层层传达和落实过程中面临损耗,有的因不接地气或配套措施滞后而影响实施效果,导致政策供给与落实之间存在差距。二是法治化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执行效率等方面,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仍存在差距。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等方面存在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影响了投资信心。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在重大项目用地、用能指标获取等方面还存在审批链条长、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外部挑战一是全球市场需求放缓的挑战。在世界贸易严重萎缩的背景下,纺织、化工等江苏传统优势领域的总部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利润空间压缩的严峻挑战。二是供应链重构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际产业链分布更趋垂直化、分散化,使江苏许多产业的总部企业面临较大的供应链断链风险。三是国际规则适应的挑战。江苏总部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面临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益复杂的国际规则约束,需要花很大代价去适应,明显提高了全球化运营成本。

高端人才短缺制约创新发展的挑战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江苏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以及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业这些前沿领域的高端人才相对匮乏,这会使发展总部经济受到明显制约。其一,使总部企业核心职能落地难。企业虽设立总部,但战略规划、研发创新等核心部门却会因高端人才匮乏而难以扎根,从而导致总部功能空心化。其二,使总部企业创新动能不足。总部企业的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需大量高端人才支撑,此类人才储备不足,会抑制企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其三,使总部企业生态体系断层。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业依赖专业人才,其短缺会致使总部运营所需配套服务不完善,削弱企业根植意愿,从而形成人才外流服务滞后总部外迁的恶性循环。

加快发展江苏总部经济的系统性对策

构建高效的总部经济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建立总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推广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开展企业满意度调查,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二是设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大幅度压缩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周期。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对非恶意失信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指导。三是建立总部企业用地白名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保障用地指标;设立总部经济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总部经济重点领域。

提升总部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借鉴南京等地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在总部企业集聚区试点跨境便利化示范区,推行智慧口岸、跨境资金池本外币收付、特殊物品联合监管等。二是鼓励总部企业联合高校及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海外研发飞地与本地协同平台,探索海外创新成果+江苏应用转化模式,共享知识产权与人才资源。三是依托江苏法院涉外诉讼工具箱与反制长臂管辖经验,为总部企业提供跨境投资合规预警、国际仲裁支持及海外权益保障服务,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四是针对江苏制造企业海外碳壁垒问题,支持总部集聚区联合国际机构成立绿色标准互认中心,为出口产品提供认证一站式服务,并链接中欧班列、中欧卡航等低碳物流通道,提升品牌ESG国际竞争力。

促进总部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一是共建南北总部经济合作中心飞地经济模式,推动成立区域性协调机构,并积极探索反向飞地。支持苏北及苏中在苏南设立创新飞地,吸引人才和研发资源;同时鼓励苏南的生产基地、功能园区落户苏北和苏中,形成研发在苏南、生产在苏北总部在苏南、基地在苏北的深度融合。二是设计价值链贡献度税收分成与利益共享机制,尝试针对跨区域科创项目实施GDP分计,以平衡各地区在总部经济生态中的利益分配。三是打造数字协同平台低空经济物流网络,为总部经济跨区域协作提供数字赋能和快速、灵活的物流支持。

强化总部经济人才支撑一是设立长三角高端人才共享平台,以吸引周末专家”“云端顾问等灵活方式,引导沪浙皖等地顶尖科研人才为江苏总部企业提供周期性服务,破解高端人才全职引入难题。二是在总部经济核心区试点推出产教融合效能指数,将高校与总部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后等纳入考核,对成效突出的院校和企业给予专项招生指标、税收抵扣等激励。三是支持江苏总部企业在全球创新高地设立研发飞地,由省级基金按比例补贴场地与初始团队建设成本,目标直指利用当地环境吸引尖端技术和国际化研发人才,项目成果优先回流江苏总部产业化。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