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总部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位于产业“金字塔”顶端。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能在一个地区集聚,说明该地拥有与发展总部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服务、新金融、商贸会展、交通物流和宜居环境等支撑体系。紧紧围绕全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目标任务,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坚持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展外资总部经济作为打通“双循环”、链接“海内外”的重要抓手,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827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28家,形成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欧美组团,外企贡献了全区66%的工业产值、80%的进出口总额、66%的税收收入。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省级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功能性机构24家,成功获评第二批江苏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如今,无锡高新区正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以高质量利用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紧抓重大项目 打造外商投资高地
全力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重大外资项目,推动开放型经济不断做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近5年年均利用外资超12亿美元。
掀起全球招商攻势。创新设立日、韩、德、新四大海外商务创新交流中心,全面建强招商部门、功能区、国企等近20支专业招商队伍,锁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及“专新美”三种类型外资企业实施“敲门行动”,精准招引高质量外资项目。成功落地总投资75.7亿美元的SK海力士七期项目、总投资67亿美元的华虹无锡二期项目等重大外资项目。其中,SK海力士在高新区已累计投资超230亿美元,是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也是该集团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项目。
建强一流开放载体。先后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国字号”开放平台。无锡高新区综保区是全国首例通过调整规划新增扩区的综保区,通过深化拓展全球保税维修检测、保税再制造、离岸贸易等试点业务,近年来多次获评全国“双A”类综保区,2024年进出口总额跃升至全省第2、全国第7,今年上半年完成进出口1025亿元、增长28.2%。深化与新加坡胜科工业集团合作,共同实施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中新共建项目,推动“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完成向“无锡新加坡科创城”的“华丽嬗变”。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高标准建设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成立欧盟项目(无锡)创新中心、弗劳恩霍夫中德(无锡)创新中心,落地总投资近20亿欧元的中欧合作项目。
提供最优营商环境。致力打造“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区”。率先实施《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措施》,打造出入境、支付、经商、消费等六大便利化场景;实施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构建水陆空立体物流体系,开通省内首条联通拉丁美洲地区的全货机定期航线,助力企业就近通关、降本增效;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取得一批保税维修、生物医药“白名单”、跨境贸易及业态创新等省市率先的首单、首票、试点;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国际商事法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德国博世集团先后在高新区成立3家公司,落地全球首个碳化硅逆变器开发项目;2024年10月投资20亿元设立博世商用车业务中国总部项目;今年9月又启用投资3.6亿元的48V二代电池产业化厂房。日本村田集团先后布局2家主力公司和2大核心产业,整合建设村田创新智造园,协同带动超百家配套企业。今年5月,总投资15亿美元的村田电子MLCC第三工厂正式开业。
聚焦能级提升 打造总部集聚高地
持续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研发中心及旗舰工厂,从产业集聚向功能集聚和创新集聚跃升,利用外资由“量变”跨越到“质变”。
加快总部化升级。设立无锡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中心,引导现有外资制造企业向销售结算、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现有外企区域总部向亚太、全球总部升级。美国通用电气医疗无锡公司是该集团全球最大超声中心和品类最全的临床诊断医疗产品生产基地,2024年10月又追加投资50亿元建设超声大中华区总部。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投资30亿元建成工业压缩机业务研发制造中国总部。
加快创新型转变。大力引导外资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联动,推动“研发在无锡、应用在全球”,建成外企研发机构116个。如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联合纽迪希亚、养乐多等外企,与江南大学、无锡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深化合作,携手共建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推动德国柏丽集团投资2亿欧元建设亚太生产研发总部项目,成为柏丽在本土以外最大的高端定制家具研发基地。
加快数字化引领。鼓励外资企业在“智改数转网联”专项行动中示范引领,“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区新增“灯塔工厂”2家、累计3家,全国高新区第一。2025年1月,施耐德获认全省首家且唯一的“可持续灯塔工厂”。在一大批外企带动下,全区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家、全国县市区第一,62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全省县市区第一,全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放大溢出效应 打造建圈强链高地
充分发挥外资企业产业链链主龙头和供应链关键节点作用,积极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做足强链补链延链文章。
共建“生态圈”。积极推进阿斯利康、GE医疗等龙头企业生态圈建设,在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如与阿斯利康联手打造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围绕创新医疗、特殊食品、美丽健康、未来产业“四大生态圈”,集聚北京大学长三角生命健康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设立10亿美元的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引育戴可思、三联生物、观合医药、佰翱得等高新技术企业86家,以及超亿元企业15家、准独角兽企业13家、瞪羚企业35家,园区企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100亿元、三年内达到300亿元。
共育“产业链”。支持外资企业深耕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龙头牵引、上下游协同的集群发展模式,助推全区集成电路、物联网产值分别占全国1/9、1/12,连续三年位居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排行榜第2,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跻身国家园区第18位。在集成电路领域,依托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先后落地海太半导体、海辰半导体、SK海力士销售总部、SK基金、中韩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了良好的吸附效应、集聚效应。在生物医药领域,与阿斯利康共同培育的迪哲医药,仅用4年时间,就成功登陆科创板,其产品舒沃哲成为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
共拓“资源库”。与知名外企共办招商、展会、产业对接等活动,推动与本地企业在产业合作以及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深度融合。如连续三年推动召开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累计举办近30场高峰论坛,吸引超千名行业合作伙伴洽谈交流合作,成为促进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活动。
(作者系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