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是外资总部作为一种能级较高的外资企业形态,不仅可以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且能够发挥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功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为外资总部经济带来新的市场机遇、要素机遇。基于“双循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为外资总部经济带来新的产业和营商机遇。国内大循环将更加推动东部沿海、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各板块有序分工、协调并进,为外资总部经济提供新的空间机遇。建构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好自贸协定与自贸区的联动,将为外资总部经济提供新的政策机遇。
发挥防止“脱钩”、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功能
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将助力江苏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外资总部是防止“脱钩”的稳定剂。与单个企业不同,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设在国内,往往不是单一要素驱动的,而是综合评价,集成多种因素的选择。当前,中美“脱钩”论调虽然在一些领域甚嚣尘上,但大型跨国公司仍然会根据市场规律和原则开展全球布局,特别是外资总部企业,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配置全球资源,使企业各链条、各环节既全球分工布局,又有机有序联动。稳定好、发展好在苏外资总部,不仅能避免“脱钩”现象的发生,促进江苏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还能依托总部的能级优势,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外资总部是链接“双循环”的黏合剂。外资总部具有发出指令、配置资源、构建与调整布局的功能,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国内市场越通畅、配套能力越强,消费越活跃,外资总部就会将更多的订单、更多的环节和职能向我国转移,特别是当国际循环出现风险时,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我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循环,供给国际市场。
外资总部是国内大循环的推进剂。总部企业将总部与生产制造功能在空间上分离——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生产制造布局在周边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丰富的优势和周边地区的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这种“总部—制造基地”“总部—分支机构”的产业链分工协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实现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也使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能够直接、迅速地辐射扩散到其他地区,进而有效地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外资总部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类要素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这有利于打破地方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的全国大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地区之间从目前的互相竞争转向互相协作。
完善促进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长期以来,江苏利用外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2—2024年间更是连续开展十五批跨国企业地区总部与功能性机构认定工作,外资总部数量持续增长,发展能级显著增强,辐射效应更加突出。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仍存在技术溢出性相对较弱、服务业开放存在制度性障碍、政策的灵活性和精准度有待提升等不足。
推动国际高端总部集聚。要充分发挥江苏制造的产业优势,以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为主线,筛选建立招商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按照“总部龙头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生态圈”的思路,使外资总部发挥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功能。重点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功能机构,吸引和打造若干具有策源能力、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世界级研发机构总部。通过对海外高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的“人才招商”,高起点创立高科技、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人才—项目—总部”的总部培育和塑造。
推动外资服务业与江苏制造融合发展。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加速,催生了一批服务业新业态和商业新模式,成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要以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为突破口,推动外资服务业与江苏制造融合发展。大力吸引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领域的外资总部企业,及其研发设计、财务结算、资产运营等实体职能机构,打造总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引入服务业外资总部先进经营方式、管理经验,增加高质量生活服务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新的消费潜力,促进需求结构优化。
加强外资总部的产业和功能提升。实施制造业外资总部赋能行动,引导先进制造业的优质外资总部提档升级。充分利用我国在5G领域优势,深入推动5G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外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企业的运行监测和跟踪评价,开展针对用户个性需求的精准性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集成应用,提升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率先实现产业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外资总部在全球的地位和能级。推动制造业外资总部更多面向国内市场,加快与江苏科技、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互动的载体平台,形成紧密的产业互惠共生关系。
加快与自贸区联动发展。以江苏自贸试验区实施提升战略为契机,引导、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通过整合内部的产品链、分工体系和销售网络,将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投资决策、资金管理、国际营销、采购配送以及技术研发等功能向江苏集聚,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运营网络的重要枢纽节点。鼓励外资总部积极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探索从单一业务运作中心模式向复合业务中心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等方面的沟通和联系,提出问题清单,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共同推动自贸区改革创新。推动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和政策向江苏的开发区、综保区复制推广,形成联动发展新格局。
建立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各地要根据基础条件和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以招引和发展外资地区总部为主,南通毗邻上海,经济联系密切,也可以适当布局。其他地方则应规划发展功能性机构为主。坚持一盘棋的思想,淡化一刀切的总部经济数量排名,把更多精力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外资总部企业在国内的布局。鼓励优势领域外资总部企业积极拓展国内业务,延伸发展腹地,将生产制造基地及销售、采购、协作研发等部分环节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布局,或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对异地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强化江苏外资总部的辐射作用,延伸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也有利于助推其他地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外资总部企业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