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之所以能深入民心,关键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了符合民众认知习惯的多元方式,“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从而将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提高了抗战意识,激发了抗日热情,构建起全民抗战的钢铁长城。
宣言与报刊:吹响民族救亡的“集结号”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主张“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等一整套办法。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提出十大救国纲领,明确主张“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此后,每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后,中共中央都会发布抗战纪念宣言或通电,并根据时局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动员。如1938年,由于接连遭遇失败,大片国土沦丧,一些人对抗战前途灰心丧气,中共中央在当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发布的通电主题是“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以动员民众坚定抗战的信心。
报纸作为党的喉舌,是动员的主阵地,具有动员权威性。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通过社论、时评、歌谣、文件摘登、新闻报道等各种方式,及时宣传解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如洛川会议后,《新中华报》就发表《全国总动员》的社论,指出“中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持久的战争。须要有充分的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的动员,而财力物力的充实,必须依靠四万万七千万人民的抗战热忱”。各地党组织此后都是按照“战时全国总动员”这个基调进行抗战动员的。
歌声与旋律:传唱大江南北的“冲锋号”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业余音乐工作者为辅、民间歌曲爱好者相结合的创作演唱队伍应运而生。抗战需要动员什么,就创作什么歌,从军队到地方,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到敌后村镇,都有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足迹。
卢沟桥事变后,上海进步青年麦新听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被其勇猛杀敌的“大刀精神”和当时的抗战舆论所感染,挥笔写下《大刀进行曲》。歌曲铿锵易唱,文字浅白好懂,首唱即带动千余名群众齐声高唱。很快,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传遍全国。“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既是一句歌词,更是简短有力的动员口号。歌曲传唱到华北根据地,群众把大刀、锄头都刻上歌词,许多农民高唱此歌参加抗日。大气磅礴的《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演时,作曲家冼星海亲自指挥,当唱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台下千余名观众起立合唱。它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喊出了亿万军民的共同心声,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抗战。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标语与壁画:铭刻街头巷尾的“决心书”
标语因其“短平快”成为最简洁、最接地气的动员形式。各根据地组建标语队,按口诀“字要大,话要短,三句两句讲明白”来创作抗日标语,并以宣传单、横幅、墙壁、石头、大树等为载体广泛传播,部分标语甚至还印在钱币上,通过流通来扩大影响力。
1938年,田间、柯仲平等诗人在晋察冀发起“街头诗”运动,将短诗写在墙头、岩石、木板、布幡上,在村口路边教育动员民众。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写道:“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句简单直白,极具震撼力,胜过长篇大论的政治鼓动词。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忆报名参军的原因说:“‘脱下破棉袄,穿上新军装,握起三八式,勇敢上战场’——我就是从这儿来的觉悟。”
壁画、墙画是“不用纸张的报纸”。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画家利用白灰、黑锅灰、槐树籽、红胶土等简单朴素的原料,创造出感染力强、内涵丰富的抗战壁画。聂荣臻元帅回忆:“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醒目的大幅抗战壁画。在村庄的墙壁上,画的是手持钢枪、大刀的子弟兵和民兵的英雄形象,很有战斗性。”
戏剧与秧歌:上演感同身受的“活报剧”
旧中国农村绝大多数是文盲,相较书报标语,戏剧这种最常见的乡土文艺,更易被接受,“开会讲两点钟话不如演一个好剧起的作用大,上一次课不如开一个晚会的效果多”。
1937年延安成立人民抗日剧社总社,下面有中央剧团、平凡剧团、战号剧团、青年剧团等组织。他们率先开展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和动员工作,上演的节目针对性强,包括《亡国恨》《打倒日本狗强盗》《松花江上》《扩大抗日军》等。东北军官兵大多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抗日愿望强烈,当看到《亡国恨》时,有的人泣不成声,有的人站起来接连高喊“打回老家去,收复东三省!”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趁热打铁,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欢迎友军一致抗日”。顿时,演出现场形成“台上演抗日戏,台下呼抗日口号”的动人场面。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戏剧工作者遵照毛泽东讲话精神,改编、创作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和舞台剧。鲁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对唱对舞”形式,讲述兄妹二人开荒生产支援前线的故事,在陕甘宁边区巡演200余场,每场平均吸引3000余名观众,带动边区新增互助组800个。冀中七分区前进剧社甚至多次到敌占区的无极、深泽县城边缘村庄突击演出,他们都是在出发前化好妆,天黑后由部队掩护进村,搭起简易舞台,拉开幕就开演,演完后迅速撤回才卸妆。
演讲与仪式:汇聚众志成城的“同心力”
我们党将重大纪念日转化为动员契机。每年“九一八”,延安和各根据地都会举行“勿忘国耻”大会。从1938年开始,每年的“七七事变”纪念日,中共中央都要发表全国通电或宣言,组织公祭、宣传巡演等,悼念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动员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当天,各部队和地方部门会举办拥军爱民、献金劳军等活动,同时追悼革命烈士以示纪念,许多青年在这一天报名参军。
1940年12月,在晋冀豫边区举行的追悼百团大战阵亡将士大会上,受“以群众武装斗争回答日军暴行”的号召和现场热烈悲壮气氛的感染,当即就有168名青年面向英灵宣誓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2年秋,河北阜平县扩军工作遇到困难,某次群众集会上,当地干部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感动了参会群众,当场就有数名青年报名参军,成为该县扩军工作蓬勃开展的突破口。
苦难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深入而广泛的政治动员,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强大的伟力,将战争的正义性转化为制敌的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